祁連山下,與生態管護員共度小年夜
“今晚是小年夜,站上人也多,我們多包幾個餃子,不然不夠吃哩!”1月14日,馬忠華左手拾起一個小面團,右手抄著搟面杖,麻利地搟起了餃子皮。
1月14日晚,油葫蘆管護站的管護員在屋內包餃子。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今年45歲的馬忠華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油葫蘆管護站副站長。油葫蘆管護站地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野牛溝鄉境內,目前有專職管護員15人,海拔超過3300米,管護區面積超過兩萬公頃。
1月14日是北方小年,馬忠華和站上的另外4名生態管護員依然在崗值班。讓馬忠華欣慰的是,妻子和女兒中午專程從祁連縣城趕來,陪自己共度小年夜。當日14時左右,馬忠華和同事們像往常一樣出現在距離管護站10公里外的山腰間,開始巡護工作。
隆冬時節,管護站所在區域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25攝氏度。盡管身穿加厚棉服,還是擋不住山間的陣陣朔風,大家伙兒的面部全部凍得通紅。
1月14日下午,管護員在野外巡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快看,前面那兒好像有動靜!”馬忠華順手抄起胸前的望遠鏡,望向遠處的山溝,很快,有10多只狍子闖入他的視野。
“我們每天要將巡山發現的野生動物數量仔細記錄在巡山日志中。”馬忠華告訴記者,除了巡山防護,還要宣傳防火知識、巡查野生動物分布情況,有時候碰到道路遇阻、電力設施損壞,巡山管護員們也會排查報告。
自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建設以來,青海片區有超過1200名牧民成為生態管護員,成為祁連山南麓地區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
“來來來,餃子來啦!大家趕緊動筷子。”14日19時許,老鮑端著兩盤冒著熱氣的餃子疾步走向餐桌,端放在兩側。桌子中間還擺著剛出鍋的麻婆豆腐、辣子炒肉、炒萵筍,周圍擺放著水果、糖果和飲料。
1月14日晚,馬忠華正和女兒一起吃餃子。新華社記者 解統強 攝
老鮑本名鮑憲紅,52歲的他是站上年齡最大的管護員,2015年管護站成立后就來到這里。多年來,他切身體會到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
“現在我們出去巡山,經常能見到巖羊、狍子、藍馬雞,路遇幾百只的巖羊群,也不是啥新鮮事了。”老鮑告訴記者,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的推進和生態管護制度的健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保護生態、守望家園的隊伍中。
一旁的拉忠才讓,今年30歲,是野牛溝鄉當地人。2012年,他成為一名草原管理員,兩年前,他又成為油葫蘆管護站里的一名管護員。
1月14日晚,管護員們在一起吃餃子。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14日,臨近深夜,屋里的爐火越燒越旺,大家伙兒越聊越起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公園:萬名生態管護員納入保險保障,典型區域實時觀測
今后,希望雙方在繼續做好管護員意外保障、建設好三江源生態公益林的基礎上,探索提升意外保障額度以及人獸沖突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后救助等工作。[詳細] -
青海:“巾幗衛士”守護祁連山下好風光
在青海片區數十個管護站中,青陽溝管護站有一支約20位女性隊員組成的管護隊,站里的同事稱她們為“娘子軍”,他們堪稱守護“祁連山下好風光”的“巾幗衛士”。[詳細] -
青海1.8萬牧民守護三江源 近31萬人吃上“生態飯”
我們全面實現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目標,累計兌現生態公益性崗位工資1.65萬人9.1億元,人均月工資1800元,家庭年受益2.16萬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