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生態保護 厚植綠色底蘊
青海湖的名字叫做湖,卻更像海,在藏語里,青海湖被稱為“措溫布”,意思就是“青色的海”。青海湖的湖岸線長360公里,面積超過4500平方公里,它是青藏高原第一大湖泊,也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咸水湖。
青海湖被譽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多樣的濕地類型,為水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豐富多樣的生境類型和景觀多樣性,為青藏高原上眾多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吸引著它們在此生存、繁衍。青海湖是全球水鳥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通道的主要節點,每年約有60余萬只水鳥在這里遷徙、停留、繁衍生息,種類達到97種。這里也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汽循環通道,維系著青藏高原及我國西部大環境生態平衡。
資料圖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拍攝的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一角(無人機照片)
然而,受氣候變化、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青海湖生態曾出現嚴重退化。青海湖裸鯉資源瀕臨枯竭,周邊草地沙化退化,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瀕臨滅絕,湖水水位持續下降,水體面積持續縮小,外界一度擔憂青海湖會成為“中國第二個羅布泊”。
為此,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措施,讓青海湖這顆高原“藍寶石”再次煥發出魚鳥翔集、碧水藍天的生態美景。
在強化修復治理方面,擬建青海湖國家公園,范圍初步劃定為1.16萬平方公里,基本將青海湖等高原湖泊、河流、高寒沼澤濕地生態系統,以及黑頸鶴、大天鵝、青海湖裸鯉、普氏原羚、羽葉點地梅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納入國家公園范圍,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的不斷豐富,使青藏高原獨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青海湖生態保護也實現高質量推進。
在健全監測體系方面,有關部門建立了“四固定、三統一”監測規范,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在青海湖景區建成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青海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聯合研究機構設置300個生態監測地面定位監測站點,初步搭建覆蓋全流域“水、土、氣、生”的科研監測數據平臺和監測體系,為科學建設青海湖生態監測網絡感知系統、編制青海湖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系統可研報告提供有力支撐。
在依法嚴格保護方面,有關部門開展青海湖生態環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護、污水排查整治、垃圾清理整治、“綠盾”行動、河湖“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合力推動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如今的青海湖,自然資源實現“三增、三減、一不變”。
“三增”指濕地面積持續增加,高密度植被覆蓋率持續擴大,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相關監測數據顯示,濕地保護率達69%,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青海湖水質優良率達100%;青海湖關鍵性物種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均有所增加;“三減”指保護區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一不變”指的是保護區內保護功能性用地保持不變。
資料圖片: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游客在拍照
青海湖的生態保護,厚植了我們的綠色底蘊,也塑造了我們的綠色未來。我們期待著這片藍色的湖泊在我們的保護下,能夠持續煥發繁榮與生機勃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湖地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增至82種
近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名錄》經專家評審修訂后全部更新完成。新調整的名錄中,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原有的72種更新至82種。[詳細] -
逐綠而行,探索可保護能發展得實惠共贏之路
碧波蕩漾,魚翔淺底,牛羊成群,飛鳥翱翔……青海湖水位持續上漲,草原植被修復披綠,改善了當地野生動植物和鳥類棲息環境,也改善了整個環湖地區的生態環境,讓環湖群眾持續分享到生態紅利。[詳細] -
逐綠而行,構建高原大湖生態保護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