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北歸 青海湖進入“碧波蕩漾”時期
春分將至,沉寂了一冬的青海湖開始呈現出一片醉人的明媚與柔美。斑頭雁、白鷺、漁鷗等夏候鳥陸續北遷而歸,在青海湖上空低翔尋找“安家”的最佳位置,準備開啟新生命的孕育旅程。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青海湖不僅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點,是中國境內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圖為青海湖。李江寧 攝
作為青海湖主要夏候鳥,每年在此繁殖的斑頭雁、棕頭鷗、漁鷗、普通鸕鶿繁殖種群達到全球繁殖種群的30%,春秋兩季,途經青海湖遷徙停留的水鳥也達10萬余只。
作為全球矚目的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域,多年的保護歷程使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改善,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介紹,該局常年對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通過多頻次監測,掌握了青海湖保護區水鳥、普氏原羚等物種的分布狀況、種群分布結構、動態信息和植被變化情況。
根據監測數據,目前,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540.9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鯉(湟魚)資源蘊藏量達12.03萬噸,普氏原羚數量穩中有增,鳥類種數達281種,其中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達到101種,新增遺鷗等5個記錄種,鳥類總量保持穩定。數量均呈增長趨勢,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青海湖水質持續保持優良,高原獨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趨于平衡。
圖為大天鵝在青海湖畔起舞。馬銘言 攝
生物多樣性監測成果豐碩離不開科技支撐。2023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青海湖綜合觀測研究站在青海湖鳥島掛牌成立,同時,新建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充實保護站巡護監測力量,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
同時,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通過搭建信息化監測體系,開發設計青海湖濕地大數據管理平臺、保護站管護展示系統,建設黑馬河保護站野外巡護監測數據中心,進一步提高了保護站生態巡護、監測數字化管理水平。
近年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通過打造南岸保護站普氏原羚自然教育科普館和鳥島水鳥自然教室,建設多條青海湖水鳥、普氏原羚等戶外自然體驗路線,青海湖科研科普宣教不斷引入新模式,拓展新平臺。
“我們家幾代人都生活在青海湖邊,這幾年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不少水鳥,也更明白了青海湖的生態重要性,我們和普氏原羚、裸鯉一樣,都依賴著青海湖生存,我們會好好保護這片土地。”才吉卓瑪生活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近年來她感受到,和她一樣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意識不斷提高。
圖為鸕鶿在青海湖鳥島棲息。李江寧 攝
如今,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掛牌成立共和、剛察、海晏管理分局和6個保護站,初步構建“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體系。同時,與海南州、海北州政府建立國家公園創建協作聯席機制,與青海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和海南州海北州政府構建起局地融合、執法協作、行刑一體銜接的綜合執法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候鳥北歸,湟魚洄游,曾經在冬日寒冷中蟄伏的高原藍寶石,走過驚蟄,已經完全蘇醒。春風千里,吹開浮冰,青海湖正在進入“碧波蕩漾”時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湖,繪就人水和諧生態畫卷
扛起源頭擔當和干流責任,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整體持續向好,流域面積穩定增加,水資源總量達到33.02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沙柳河水質達到Ⅱ類及以上。 [詳細] -
水鳥齊聚青海湖泉灣濕地 共繪春日生機圖
近年來,青海湖濕地保護與恢復、野生動植物保護等一批生態修復項目相繼實施,使青海湖新生水生態環境問題有效緩解,保護區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青海湖濕地和水鳥棲息地得到進一步保護和恢復。[詳細] -
青海加大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保護生態安全
初春,高原的陽光灑在青海湖冰面上,整個湖面被銀色的光輝所籠罩。湖面上漂浮的碎冰如同破碎的琉璃,與純凈的藍天和遠處的雪山相映成趣,呈現出變幻莫測的湖冰盛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