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普瑪江塘鄉依然大風呼嘯,不時有小雪飄下。78歲的村民達瓦頓珠家里,牛糞爐子燒得正旺,暖意融融。
普瑪江塘鄉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境內,鄉政府所在地海拔5373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行政鄉,年平均氣溫零攝氏度以下,群眾世代以放牧為生。
“民主改革前全鄉僅有100多戶人,都沒有固定住房,帶著一頂氈篷,趕著牛羊四處逐水草而居?!边_瓦頓珠說。
民主改革后,牧民們逐漸定居了下來。為了防寒保暖,當地人發揮聰明才智,掘地而居,建起了僅能容身的“地窩子”。
所謂“地窩子”,就是往地下挖半人多深、三四米見方的坑,用草皮封住頂,留一個僅能弓腰而出的口。
“地窩子”低矮、狹窄、陰暗,通風和采光都很差。沒有灶,牧民們就用三塊石頭支起鍋燒水做飯?!艾F在想起來住‘地窩子’很苦,但跟氈篷相比已經算是不錯的住所了?!边_瓦頓珠笑著說。
改革開放后,西藏發展日新月異。在普瑪江塘,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的群眾就地取材,用草和著泥土建起了有柱子、有門窗、有院墻的“草坯房”,面積一二十平方米不等。牲畜轉場時,群眾就把支撐房頂的木棍帶走,到放牧點建起新的“草坯房”。
“因為風太大,房子只能建到層高不足兩米,夏天下雨屋內漏水,冬天刮風屋內全是灰塵。”達瓦頓珠說,“當時我們家里有五口人,全家人把羊皮鋪在地上,擠在一起睡覺?!?/p>
達瓦頓珠住“草坯房”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
因為他家的房子建在湖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2003年,在政府幫助下,他選了一處安全地帶,蓋起了土石結構的房子。
“建房的錢我自己只掏了30%,政府支持70%。”達瓦頓珠說,“新房有200多平方米,還請人定制了藏式家具,我當時真沒想到能住在那么好的房子里。”
讓達瓦頓珠沒想到的好日子還在后面。2017年,當地開展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普瑪江塘鄉的群眾全部搬到了政府新建的房子里。新房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臥室、廚房、陽光房等各類房間寬闊明亮,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康房”。
如今的普瑪江塘,一面面五星紅旗在家家戶戶的屋頂上迎風飄揚,群眾在政府新建的房子里,愜意而舒適地享受著幸福生活。
“生活上方方面面都不用愁?!边_瓦頓珠說,“我發自心底地感恩黨和政府?!?/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