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考古學者18日在拉薩表示,據推測,位于西藏西部的皮央東嘎遺址群中新發現的墓葬群,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其中墓葬的文化發展序列和年代框架持續1700余年。
2020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17日至19日在拉薩舉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楊鋒博士就最新階段的皮央東嘎早期遺存的發掘與收獲做了分享報告。
皮央東嘎遺址群位于西藏阿里地區,1994年—2001年期間先后開展了七次考古調查和試掘工作。為探索西藏西部早期的社會與文明,厘清其在西藏文明中的地位,2018年—2020年繼續實施該區域的考古發掘,其中四川大學主要承擔了在皮央東嘎遺址的考古工作。
這一階段的考古發掘新發現墓地10處,對其中8處墓地進行了試掘,共清理墓葬68座,新發現遺址10處、石器地點1處,對其中6處遺址進行了試掘,完成了系統的碳十四測年,建立起了該區域基本的年代學框架等。
楊鋒說,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等方面的特征變化,同時結合碳十四測年,推測68座墓葬分為四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公元6世紀、公元7世紀—公元11世紀。
墓葬隨葬品豐富,包括陶器、鐵器、銅器、海貝、蚌飾、料珠、木器等,普遍存在隨葬動物的現象,有羊、馬、牛等。葬式包括撿骨二次葬、屈肢葬。
“基于皮央東嘎區域的考古資料,從墓葬形制、隨葬品、墓葬年代與分期等綜合考慮,形成初步結論。”楊鋒表示,皮央東嘎區域的文化和人群是連續且比較穩定的存在。文化發展序列和年代框架自公元前7世紀—公元11世紀,共計1700余年,連續不斷。該區域人群、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應與當時西藏西部的主體人群和文明是一致的,應屬于青藏高原文化圈的范疇。該區域的文化內涵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可以見到與周邊不同區域的文化聯系,其中也包括與內地的文化聯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