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昌都是什么樣子呢?
在1942年出生于昌都縣柴維鄉的巴央記憶里,童年是一片灰色。當時的昌都縣城沒有醫院,老百姓生了病只能求菩薩,或者在家等死;只有幾所供貴族和領主子女讀書的私人學校,窮人家的孩子一輩子都上不了學;出門全靠走路,從柴維鄉走到昌都縣城就要花上兩天……
1950年,十八軍主力從四川樂山出發,途經康定、甘孜,挺進昌都,打響了“昌都戰役”,昌都得以解放,世界屋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之后的昌都,在黨的英明領導下,經歷了民主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與西藏一起,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如今的昌都,高樓林立、道路整潔、立體化交通網絡流光溢彩;醫療衛生事業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現代教育體系,人民受教育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受教育需求得到全面滿足……
自1950年以來,萬千革命先烈、人民英雄舍身忘我,以生命為輪軸,推動“藏東明珠”放射人間異彩。
一個陰雨綿綿的晨間,西藏日報社采訪團一行人來到了昌都烈士陵園。
漆紅立柱,青瓦飛檐,大門上書寫著“陵園”二字。門后延伸的石階兩側有些許銀杏樹,被雨打落的樹葉散落在濕漉漉的臺階上,頗有幾分凄美的詩意。行至臺階盡頭,寫著“昌都烈士陵園”6個大字的牌坊映入記者眼簾,莊嚴肅穆。
牌坊后的廣場上,有幾棵高大的銀杏樹和棗樹,零星葉子散落在地上。革命烈士紀念碑就矗立于廣場中央,俯視著前來瞻仰、祭奠的后人。碑體正面刻著鮮紅的“五角星”以及遒勁有力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基座上則是象征民族團結的同心圓環,其左右兩邊分別是用藏、漢文書寫的碑文,落款“西藏昌都地區行政公署”。
青山遠黛,云天一色,革命烈士紀念碑以一種悲壯的沉默姿態矗立著,守護著它背后安眠的烈士們。那一排排墓碑,有些有較為詳細的生平;有些則簡單到只有姓名,籍貫不詳、生平不詳、犧牲時間不詳;有些甚至沒能留下姓名……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投身于雪域高原的解放和建設事業;逝后,身魂永眠昌都,共同見證著他們曾為之戰斗過、奮斗過的藏東大地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與張國華、譚冠三將軍等共同指揮了“昌都戰役”的王其梅將軍也安葬在陵園內。昌都烈士公墓站站長江永曲培介紹,王其梅將軍纏綿病榻時,仍時刻記掛著西藏的建設,堅持寫出了《關于西藏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對今后西藏建設的意見》等13份有關西藏工作的報告,生命彌留之際,囑咐妻子請黨把他的骨灰送回西藏。后經黨中央批準,2014年7月老將軍的墓從北京八寶山烈士陵園遷移到了這里。隨著骨灰的遷移安葬,老將軍終于回到他魂牽夢繞、無比摯愛的雪域高原,回到了他曾經艱苦奮戰、深深眷念的藏東大地。
王其梅將軍如是,其他英烈亦如是。
在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過程中,他們樸實踐行著“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誓言;無私奉獻著青春、熱血、生命;傾情譜寫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在歲月的變遷中,在駐藏部隊幾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赴后繼、百折不撓的英勇奮斗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凝結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1984年,為能夠更好地祭奠和緬懷革命先烈,昌都地委、行署籌劃開工建設昌都烈士陵園。建成后的昌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并于2000年進行了擴建改造,之后又3次進行維護修繕。
2006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昌都烈士陵園為國防教育基地;2015年3月,昌都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命名昌都烈士陵園為昌都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2016年9月,國務院批準昌都烈士陵園為國家級烈士陵園。“平時,昌都各界干部群眾、烈士后代、學生等會來祭奠和緬懷革命先烈。”江永曲培說。
伴隨著風吹樹葉的簌簌聲,不知不覺,半天光景已過。沿著來路往出口處走時,記者看到了昌都革命烈士紀念館。江永曲培介紹:“紀念館仍在布置中,待整體完成開館后,會有更多影像資料以便后人了解先烈事跡。”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英雄業績永載青史。這些戰斗在高原、長眠于雪域的英烈,他們為黨、為國、為人民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像巍峨的達瑪拉山萬古屹立,如浩蕩的瀾滄江水奔騰不息,永遠銘刻在各族人民心中,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而奮斗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