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康沙鎮康沙村,不少老年人仍記得解放軍曾在這里駐扎,給廣大農奴帶來了光明的希望,也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新華社在1951年11月10日播發的《難忘的情誼》報道中提及不少細節:“二班戰士柳懷信看到主人家里沒有打野菜的籃子,一股勁兒編了五個柳條籃子送給主人。”“戰士們去年十一月住到邦覺家,他們還沒住到三天,就幫助主人打場,屋頂上滿架子的青稞,不到兩天就打完了。”“姑娘阿秋病得很厲害,解放軍的醫生把她的病治好了。”“晚上,澤登卓瑪和女兒把戰士們的鞋子都縫補好了。戰士們也把自己親手種的肥大的菜送給房東,作為謝禮。”
小小柳條籃子,是軍民魚水情的生動寫照。記者在村里輾轉尋訪到了尼瑪次仁,文中提及的澤登卓瑪的外孫。
今年65歲的尼瑪次仁回憶說,根據家里老人的講述,當時條件艱苦,村里不少小孩都吃過解放軍做的飯,解放軍還幫助村民打掃衛生、挑水等,給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當解放軍要離開村子繼續行進時,雙方都十分不舍。
“盡管條件有限,但大家還是希望表達心意。”尼瑪次仁說。新華社報道記錄下了這些場景:澤登卓瑪將裝著50多個“雪巴”(西藏小銅幣)的小口袋塞給戰士,讓到拉薩買糌粑吃。邦覺要每個戰士喝1碗牛奶,表示“喝了牛奶路上就安康了”,戰士喝了牛奶后都舉手敬禮,感謝這個最誠摯的祝福。
如今康沙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已得到極大改善,而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推進,部分村民還搬到了鎮上。
在公路旁,一棟棟藏式風格的小樓整齊排列,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門口。今年40歲的頓珠加村2018年從康沙村搬到鎮上。“以前住的是土房,窗戶小,光線暗淡;如今住進小樓,臥室、客廳都鋪上了木地板,配上新的藏式家具,感覺家里變了個樣。”頓珠加村說,如今的生活有奔頭,他經常外出打工,妻子也學起了縫紉,家里收入明顯增加。
在洛隆縣碩督鎮,鎮旁的河谷里,20多棵柳樹綠意盎然。這里流傳著一段解放軍種柳開荒的佳話。1951年,18軍52師154團第一營進駐碩督鎮。為自力更生,解放軍邊戰斗邊生產,在河谷地帶開發荒地300多畝,每人平均開發1畝地,并種下柳樹100多棵。
碩督鎮黨委副書記澤成加措介紹說,解放軍在河谷種樹開荒,還幫助老百姓收割莊稼等,播撒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近年來,每到旅游季,不少網民都會慕名前來打卡。澤成加措說:“為挖掘紅色文化、古鎮文化、民族團結文化,有關方面將投入資金對鎮上旅游資源進一步打包開發。”
除河谷柳樹外,不少外地人還會專程前往參觀碩督鎮上的“團結樹”。“團結樹”一邊是柳樹、一邊是楊樹,相傳是鎮上第一對藏漢聯姻夫妻共同種植,以此來紀念他們的愛情,如今寓意著鎮上各族群眾團結互助緊緊抱在一起。據統計,碩督鎮如今共有民族團結家庭28戶。
邊色卓瑪和來自四川的漢族老公就是其中一對。10多年前,兩人在洛隆縣城打工時相識、相愛、結婚。“結婚后我倆共同努力奮斗,如今我在家種植溫棚,老公外出打工,日子越過越好。”邊色卓瑪說,“共同努力的過程,也是相互包容、相互適應的過程,我逐漸能說一口川味普通話,老公也掌握了日常藏語。”
楊柳依依話變遷。在洛隆縣不少地方都種有楊樹、柳樹,這些樹木見證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大事小情,也見證著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