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來自7個民族的130余名戰士組成進藏先遣連,在新疆于田縣普魯村誓師出征,誓要將紅旗插上被視為“人間秘境”的藏北高原。
先遣連的官兵們翻越終年積雪的高山,克服低溫缺氧、補給短缺等困難,團結各族群眾,堅決打擊沿途匪幫,為了解放阿里,共有63名先遣連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位于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先遣鄉的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內,收藏著這樣一段文字:
“曹海林、彭青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幾件事需二位同志幫忙處理:1.兩本日記是我們進藏后積累的全部資料,萬望交給黨組織;2.幾本書和笛子,留給陳干事;3.皮大衣留給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獵時丟了,茶缸一只留給郝文清,幾件衣服留給炊事班的同志,他們的衣服爛得很厲害;4.‘金星’鋼筆一支,是南泥灣開荒時王震旅長發給我的獎品,如有可能請組織上轉交給我的兒子五斗。還有條狐貍尾巴是日加木馬本送的,請轉交給我的母親。”
這段話,是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的遺囑。這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多次經受血與火考驗的老兵,是父親同時也是兒子。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先想起的,是黨,是戰友。
李狄三犧牲的地方在改則縣扎麻芒堡。先遣連到達這里后,補給線因大雪中斷。
“先遣連當時缺糧、缺鹽,飲用水源重金屬含量超標,還面臨高原病的威脅,這些因素使戰士們在扎麻芒堡駐扎十分困難,有近40名官兵在此犧牲。”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的解說員旦增卓瑪說。
如今,阿里地區在扎麻芒堡為先遣連豎起了紀念碑,建起了紀念館,復原了當年先遣連修建的陣地和居住的地窩子,供后人瞻仰。
七個馕與一斤半食鹽,在今天的市場上可能只需要三四十元,但在70年前的阿里高原,這些物資要用生命來換取。
補給線斷絕后,先遣連為了不給當地藏族同胞增加負擔,在李狄三的指揮下以獸肉為食,以獸皮為衣,像鋼釘一樣扎在了藏北高原。
“新疆的干部群眾籌集了數萬頭馱畜嘗試打通補給線。直到1951年春節,先遣連終于接應到遠道而來的運輸隊,收到了七個馕與一斤半鹽巴。為此,和田人民犧牲了三位維吾爾族青年的生命。”旦增卓瑪說。
1951年5月28日,后續部隊與先遣連會師。直到見到后續部隊,重病纏身的李狄三才閉上了雙眼。為自己的指揮員舉行葬禮后,減員嚴重的先遣連主動放棄休整機會,向上級請戰,要求繼續擔負解放阿里的任務。
“8月3日,解放軍部隊進駐當時的阿里首府,升起了五星紅旗,宣告阿里全境實現解放。”旦增卓瑪介紹。
先遣連解放阿里的任務完成了,他們的故事一直傳頌在昆侖南北。
在于田縣城的中心區域,有一座先遣連進藏紀念碑。碑體上用漢語和維吾爾語兩種語言鐫刻著先遣連全體指戰員的姓名。
“紀念碑是我縣舉辦紅色教育活動的重要場地。”講解員阿曼古麗說,“我做講解員兩年了,一些來參觀的老同志會給我講述革命歷史,每一次聆聽我都能收獲新的成長。”
在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幾名藏族兒童跟著結束講解工作的旦增卓瑪從館內走出。“他們都是紀念館附近鄉鎮的孩子,假以時日,我相信這里的革命故事會在他們心中結出紅色的果實。”旦增卓瑪說。
今天,先遣連的血脈仍在人民軍隊中傳承。國慶70周年閱兵中,來自南疆軍區某部的戰士高擎“進藏先遣英雄連”的榮譽戰旗,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一批批“90后”“00后”年輕指戰員繼承了革命前輩的“先遣精神”,為共和國筑起一道鋼鐵長城。
在獅泉河烈士陵園中,長眠著李狄三等63名先遣連烈士和孔繁森等34名為建設阿里獻身的英烈。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解放者與建設者的英魂在阿里的高山下相會,矚望著這片高原熱土上發生的巨大變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