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公認“時光很慢”的拉薩,夏工的時間卻被安排地“密不透風”。“藏漂”5年,這個“90后”年輕人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泡在”西藏千百年歷史的古建筑中。
夏工名為夏于鈞,從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畢業后,本在上海有了穩定的工作。出于對西藏及整個喜馬拉雅地區古建筑的熱愛,他于2016年來到拉薩工作、生活,5年過去,他想要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扎根”。
在定居拉薩之前,夏工與西藏古建筑就“神交”已久,他的碩士畢業論文即是研究喜馬拉雅地區的古建筑。但通過文獻研究和親眼感知兩者千差萬別。“當真正生活在這里,了解文化民俗、感受四季更替、甚至溫度變化,對古建筑的理解會很不一樣。”夏工希望,自己真正融入高原,沉下心來做一些內心熱愛且有意義的事。
西藏是古建筑的寶庫。無論是恢宏的宮殿、莊嚴的廟宇、淳樸的民居....。。都在時光中展示著西藏燦爛的歷史文化。在夏工看來,西藏建筑就地取材、隨形就勢的建造手法也傳達出藏族獨特的精神氣質。這座魅力無窮的“寶藏”有待發掘,夏工選擇從最基礎的記錄工作做起。
“懸崖上的隱修洞、懸空寺、偏遠地區的古建筑....。。如果這輩子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這是我的心愿。”在西藏生活的這些年,夏工每年總會安排時間出去考察。每抵達一座古建筑,他盡量把節奏慢下來,為古建筑拍照,測繪建筑的室內空間、立面等,并花時間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聊天,了解建筑背后的傳承故事。
“旅途中時常有同路人好奇地掂量我的行囊,里面裝著相機設備、速寫本、測距儀....。。我想要記錄下來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考察途中,夏工總是被各種古老又生動的建筑構成形式所吸引,瑪尼石墻、石經板、進村塔....。。都被他一一捕捉記錄。這些藏族建筑的點滴細節,最后由夏工匯集成一個個嚴謹扎實的古建筑檔案。
“藏族的古建筑年代各異,大多是自然生長,一些異形結構不太容易被準確測繪,但這也恰恰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經常會遇到驚喜。”夏工說,“驚喜”不僅在于建筑專業領域的啟發,也在于旅途中遇到的人與故事。
“考察時每天早起趕路,天黑之前到達目的地,晚上和大家一起圍在火塘邊,整理著白天記錄的素材,耳邊傳來的是各種海拔5000米以上才有的故事。”旅途中,夏工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目睹過珠峰日照金山的奇觀,在火塘邊聽過夏爾巴人說起雪豹襲擊馬圈的故事,在深山里被當地的阿媽指路……“從喜馬拉雅山里收獲的感動會持續很久。”
作為年輕一代的海歸建筑師,夏工一邊俯下身來學習藏族的傳統建筑藝術,一邊在思考傳統建筑的當代表達。日前,他和團隊花三年時間改造的拉薩清代古建筑吉崩崗拉康已成藝術空間向公眾開放,這在西藏尚屬首例。
“只有將古建筑重新活化利用起來,才能讓古老的建筑與藝術重煥生機。”夏工希望,通過保護性利用讓隱沒的古建筑和人們重新發生互動,繼續散發能量。但古建筑改造的前提,一定要充分尊重建筑本身的歷史傳承,“先把底層邏輯關系梳理清楚”。
“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擊穿每一個部落、村莊,如何把建筑的地域性和現代性更好地融合,更好地傳達藏式建筑的美感,這是我的重點工作。”夏工說,西藏古建筑的保存和延續,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非常有幸能作為其中的一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