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那曲市按照“保護優先、積極建設”的總體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造林綠化、資源林政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草原執法、森林防火等重點工作,狠抓工作落實。通過5年的不懈努力,確保了全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在此基礎上,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還制定了“十四五”期間的工作規劃,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堅守生態紅線,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著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
5年來,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精心安排部署、認真組織實施,全部完成上級下達的造林綠化任務。截至目前,消除“無樹戶”18640戶、“無樹村”306個、植樹326625株,其中,超額完成無樹戶3968戶、無樹村49個。著力開展消除“無樹單位”活動,組織農牧民群眾及干部職工義務植樹3200余人次,主要樹種以柳樹、楊樹、云杉為主,完成消除“無樹單位”102家,植樹37121株。
比如縣、巴青縣、索縣三縣實施生態安全屏障防護林工程,5年完成造林總面積12766.6畝,總投資4710萬元。2016年,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在那曲城南加油站對面規劃近1萬平方米地塊,實施集中連片造林試種,共種植云杉、柏樹、北京楊等樹種4560株,并在建設局、農牧局等8家單位試種栽植450多株云杉,為今后高寒市造林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保障在市所在地進行大面積高寒造林試種基地建設及城鎮綠化各種樹木順利過冬、提高來年樹木成活率,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投入資金約30萬元,利用陽光板為4560株樹木進行防寒及保暖。
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重點以高山柳、阿里班公柳為試種樹種,在市迎賓路順利完成植樹試種,總長達7公里,試種樹木33000余株,同時,2019年在市迎賓路制作植樹護欄約7公里,總投資549萬元。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在兩個試驗基地、11家市直單位、8所中小學和浙江西路等區域植樹試種樹木5200株,投入勞力617人次、投入資金290萬元。
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
2015年起,那曲市組建了第一批專業管護隊伍,在比如、索縣、嘉黎三縣建設12個專業管護站,招聘專業管護員60人,專業管護人員于2016年1開始上崗?,F全市共有護林員4102人,人均管護面積達1900余畝。針對全市公益林管護工作,2014年那曲市在嘉黎縣忠玉鄉開展公益林專業管護隊伍組建試點工作,招聘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的農牧民,組成公益林專業管護隊,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2015年投入800多萬元建設了11個公益林專業管護站。在公益林專業管護員和廣大護林員的共同努力下,林區群眾保護森林的意識明顯增強,亂砍濫伐、毀壞林木、違法征占用林地、非法收購、非法開采等破壞林地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同時,通過對公益林區采取封禁保護措施,森林資源大幅度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按照“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的要求,緊緊圍繞林業生態建設大局,森林公安以保護森林資源及野生動物資源、維護林區社會治安穩定為己任,開展了各類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5年來,國家對西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林業系統項目總投資達 5.29億元,涉及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4個,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4個,防護林等項目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項目11個,濕地保護獎勵補助資金項目4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資金項目1個,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項目1個,濕地生態補償資金項目1個,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1個,疫源疫病監測站建設項目3個。
截至目前,那曲市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0個(含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整個保護區總面積17.07萬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9.7%,逐步形成了各種級別、多種類型的保護區網絡,為有效保護各類野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基礎。
不斷推動綠色發展
今年以來,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不斷推動全市綠色發展,并根據過去造林工作的經驗,制訂了“十四五”期間關于林草保護的重點工作計劃。
在總結過去造林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不斷加大造林工程改革力度,積極探索新的造林模式和管護模式,解決年年種樹、年年見不到林子的突出問題;利用各項造林工程項目,完成義務植樹、“四旁”植樹8萬株,在迎賓路等高寒植樹試種補植1000多株,完成“兩江四河”等生態修復造林3000畝,實施森林撫育項目7.5萬畝;配合建設西藏羌塘國家公園,完善相關保護制度;進一步整合優化全市自然保護地,完善監督管理機制。
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林業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使林草保護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利用新興媒體加大保護工作成果宣傳力度,更好地展示藏北獨特自然風光和藏羚羊、野牦牛國家公園的魅力;向林區、草原和自然保護區群眾廣泛開展思想教育,樹立只有保護好大自然賦予的資源,才能改善生活的理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