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班戈縣非遺博物館二樓展區內景。
圖為班戈縣傳統服飾。
圖為嘉黎縣非遺傳承人在制作“烏爾朵(拋石器)”。
圖為聶榮縣民間非遺傳承人正在制作塞白皮具。
圖為尼瑪縣文部鍋莊。(本版圖片由那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2022年5月7日,一場精彩紛呈的非遺文化盛宴,讓位于草原腹地的班戈縣熱鬧起來。雖然一大早天空就飄起了雪花,但觀眾席很快就人頭攢動起來,不少牧民還是從偏遠的尼瑪鄉、新吉鄉趕過來的。歐珠一家4口,一大早就從門當鄉開車過來,卻還是排到了外圍。歐珠一臉苦笑道:“特別想看看我們班戈的諧欽表演。”
班戈諧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那曲最具特色的舞蹈表現形式。它的舞蹈隊形有圓形、半月形、直線形等,動作會根據每首歌詞的內容、特點和節奏而定,舞步輕快、瀟灑大方,這些是其他“果諧”所沒有的。
此次展演活動就是以班戈諧欽為領銜,邀集了來自那曲市和那曲6個縣區的非遺代表:熱鬧歡騰的國家級非遺——比如丁嘎熱巴;優美迷人的自治區級非遺——索縣索榮卓舞;美輪美奐的國家級非遺——申扎巴扎服飾表演;還有傳唱千年的那曲市級非遺——拉伊……數百人的演出隊伍,一次次將非遺展演活動推向高潮。
班戈縣委副書記、縣長瓊杰感慨地說:“這真是一次那曲非遺展演的大集結,用‘聲勢浩大’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在那曲,不少非遺項目與格薩爾王有關,例如嶺卓——舞臺上,有一群小學生顯得特別醒目,他們身著格薩爾王時期的服飾,男女交叉站立、隊形齊整,伴隨著舒緩的音樂翩翩起舞,營造出一種安靜祥和的氛圍。
“這種嶺卓是寧瑪巴的代表人物據·彌旁佳央南結嘉措為頌揚格薩爾王而創作的一種舞蹈,具有130多年的歷史。”那曲市一位格薩爾史詩傳承人介紹說,“它的特點是通過簡單的動作和通俗的歌詞,把格薩爾王的英雄形象展現出來。”
這種文化現象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人爭相冒雪前來觀瞻?在這座窄窄的舞臺上,古老的技藝在這里匯集,悠遠的藝術在這里演繹;在這里,時空仿佛錯亂、古今凝聚為一……
走進位于班戈縣產業園區的班戈非遺博物館二樓展廳,一件件透著古樸氣息的物件引起人們的注意,草原、牛糞墻、黑帳篷、藏式爐子……把人們的思緒帶回悠久綿長的歷史場域。
“這是藏北草原上唯一一個綜合性的非遺博物館。”班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才旺玉珍邊走邊向記者說道,“非遺博物館的建設,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藏北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社會氛圍。”
據非遺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非遺博物館布展包括班戈秘境、民俗、非遺項目傳統醫藥、民間文學等多個展區,集中展示了170余件反映藏北非遺發展歷史的各類重要藏品,包括“狄歐甲聯”“特格”“花樣繩子”等游戲,藏北婚俗,班戈語言,班戈藏靴、泥笛、捻線輪、羊羔皮襖等制作技藝。
值得一提的是,非遺博物館的建設離不開班戈人民的支持。聽說要建班戈人自己的非遺博物館,當地干部群眾特別是老一輩牧民紛紛慷慨解囊,有的送來了各類精美的藏袍、藏靴以及小工藝品,有的捐贈了捻線輪、酥油桶等傳統加工器具。“這些都是歷經了幾代人的老物件,是真正的‘傳家寶’,真有點舍不得。”尼瑪加布說,他將自己珍藏的35件東西捐給非遺博物館,創非遺博物館個人捐贈物品最多的紀錄。
在展廳一角,一條條或長或短、或圓或扁的“烏爾朵(拋石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小小的“烏爾朵”,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它的加工流程卻很繁瑣。
“‘烏爾朵’的使用可追溯至格薩爾王時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烏爾朵”傳承人斯多一邊介紹、一邊從褲腰帶上抽出一條來,為在場觀眾演示“烏爾朵”的制作過程。從斯多口中我們得知,“烏爾朵”的精妙之處在于,每個部位、每一道工序的制作過程中,都要吟唱相應的格薩爾史詩,這也是非遺傳承人區別于普通手藝人的標志。
班戈縣尼瑪鄉素有“諧欽故里”之稱,據資料顯示,諧欽是從不同歌曲當中提煉而自創出來的,內容源自一千多年前祖輩們到藏北馱鹽時的鹽歌、到藏南糧倉時的糧歌、剪羊毛時的剪羊毛歌、打酸奶時的奶桶歌、贊美山水時的山歌、贊美牛羊肥壯時的放牧歌等,體現了藏北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秋是土生土長的羌塘草原人,也是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六年級(6)班學生,班戈諧欽是他從小看到大的舞蹈。在諧欽傳承人、退休教師斯巴的指導下,日秋一有空就排練,幾年工夫下來,逐漸走上了專業諧欽隊的行列。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舞蹈演員,讓更多的人看到班戈諧欽的風采。”日秋對記者說,言語中充滿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不僅是班戈縣,近年來,那曲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尼瑪縣文部鄉文部鍋莊、巴青縣霍崗孜果諧、嘉黎縣措多鄉敏薩崩吉舞等都申報了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目前,僅班戈縣,就有2項國家級、6項自治區級、4項市級、102項縣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名、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0名、縣級非遺傳承人105名。
“非遺演出展演的、非遺博物館珍藏的,不僅是文物和藝術品,更是鮮活的歷史記憶。”羌塘草原上一位老非遺傳承人說,“透過一個個非遺展品,你會發現,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就在不遠處。”
在班戈縣非遺博物館展廳里,不少展品是按照1比1比例的模型來呈現的,如玩游戲、剪羊毛、做藏靴等場景;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尼瑪諧欽和班戈昌魯(游俠歌),則是以視頻影像的形式呈現給公眾,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古老的藏北民族生產、生活、娛樂的獨特魅力。
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成崇喜表示,那曲將以非遺展演活動和非遺博物館為起點,深挖各縣區文化資源,傳承好本地非遺文化,努力推動羌塘草原非遺文化實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