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表現的是56個民族歡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布達拉宮廣場表達愛國之情,突出民族團結的主題。”索縣瓊科寺僧人用酥油雕塑作品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祝福。
在農牧民群眾家中,記者一行看到了次歐制作的“天安門城樓”木制模型,以及多吉和羅布頓珠的石刻領導像和唐卡畫像……
連日來,那曲市索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為主題的系列群眾性競賽活動,最大限度地動員農牧民群眾參與到其中,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和優秀作品,展示了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近年來,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索縣持續推進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工作。目前,索縣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自治區級8個、市級16個、縣級72個。
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區首個藏醫23項技能研究基地暨國家級非遺藏醫雜炯(脈瀉療法)傳承基地在索縣藏醫院掛牌;索縣藏醫院與西藏藏醫藥大學、自治區藏醫院、索縣集中供養所合作簽約的人才培養基地和醫養康復中心在索縣建成。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世代相傳、亙古綿延。
丹松扎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醫雜炯(脈瀉療法)傳承人,他帶領徒弟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精華,潛心鉆研、積極探索不同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案。
為了推進掌握藏醫雜炯(脈瀉療法)這一技術的人才培養,索縣從2009年開始啟動基層醫務人員掌握此療法的培訓。目前,已有800名鄉村醫生完全掌握此療法,并準確應用于臨床。
在索縣藏醫院資料庫里,記者見到了正在查閱資料的許尼木瓦·桑珠群培,他跟同事正著手準備7月底即將舉辦的第二屆藏醫雜炯(脈瀉療法)療法研討會。許尼木瓦·桑珠群培是丹松扎巴的徒弟之一,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醫學博士,與丹松扎巴一起致力于藏醫雜炯(脈瀉療法)的研究與傳承。
藏醫雜炯(脈瀉療法)應用于脈痞、婦血癥擴散等婦科疾病,還對中毒癥、陳舊性熱病、痛風及頭部外傷所致的陳舊瘡瘍、索日亞病等疾病有療效,特別是對腸道疾病和黃水聚集癥有顯著療效。
“我們將創新發展藏醫藥事業,打造藏醫藥特色服務品牌,不斷提高品牌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索縣藏醫院院長扎西多杰告訴記者。
讓技藝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活力
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祝福,索縣瓊科寺僧人對傳統技藝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創作出了愛黨愛國、愛護民族團結的雕塑作品。
酥油花是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以酥油為原料,以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樹木等人和事物為主題創作的一種高超的手工油塑藝術。
“我們用最擅長的技藝制作這些作品,就是要表達我們寺廟僧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以及各民族親如一家的情感。”瓊科寺僧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索縣始終致力于非遺項目的傳承、推廣工作,將古老的技藝和現代的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技藝在守正創新煥發活力,綻放時代光彩。
在加勤鄉尼瑪林寺,僧人通過沙畫技藝,制作了黨旗、國旗、國徽,用實際行動踐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同時,展現出索縣深入推進新時代藏傳佛教中國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藏傳佛教優良傳統、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
西藏沙畫,又稱彩砂壇城繪制,起源于吐蕃時期,作品采用七彩砂礫按嚴格比例、結構、內容等堆砌而成。16世紀中葉起,加勤鄉尼瑪林寺將此技藝傳承至今,如今賦予了沙畫新的時代內涵。
“他們的作品,既繼承了西藏傳統制作工藝,又淡化了宗教色彩,生動反映了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特點。”索縣文旅局副局長尼瑪頓珠表示,瓊科寺和尼瑪林寺作為索縣重要的宗教場所,在非遺傳承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進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開發利用非遺帶動群眾增收
近年來,索縣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新非遺產業,傳承民族文化,不斷挖掘、創新、制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藝產品、旅游產品及生活用品,為群眾致富增收拓寬門路,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近就便實現就業。
特色唐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發展唐卡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帶動群眾增收。羅布頓珠作為索縣的致富帶頭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敲開了致富之門,同時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目前,羅布頓珠已有50名學生,其中有37名是脫貧戶。
在索縣龍多的家中,記者看到了皮制的馬背包、旅行包、靴子等。“我是第四代皮具制作傳承人,制作的產品主要在索縣、巴青一帶通過物交會進行銷售,去年僅皮具銷售增收3萬多元。”40歲的龍多打算把自己家傳的手藝傳授給弟弟。
龍多告訴記者:“下一步,我要結合市場需求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創造出更多群眾喜歡的產品,另外還要把這一技藝完整傳承下去,并申請縣級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近年來,索縣把優秀的非物質文化轉化為優質的產業資源,走好非遺和產業融合的發展道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風采。
(那曲采訪組記者 楊小娟 胡榮國 扎巴旺青 王莉 萬靖 朱楠 王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