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達孜區加申崗青稞田格桑倫珠攝
拉薩市城關區嘎巴生態牧場洛桑攝
在阿里噶爾縣菜籃子智能溫室段敏攝
一棟棟嶄新的蔬菜大棚矗立在318國道日喀則沿線,大棚上的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頂光伏板持續發電,棚下種植著藏紅花、有機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實現“農光互補、一地兩用”;將西藏牦牛、黃牛與安格斯牛三元雜交,成功培育出商用肉牛——雅江雪牛,江孜縣規模化養殖效益明顯;白朗縣農業科技園區內高原大棚種出熱帶水果和時尚花卉,農牧民群眾笑逐顏開……這些無不是西藏自治區科技創新驅動雪域高原跨越式發展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科技興藏不動搖,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西藏自治區科技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科研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新主體不斷發展,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援藏內涵不斷拓展,科技合作交流不斷深化;科學普及不斷深入,全民科學素養不斷提高……豐沛的創新資源和堅實的科技力量滋養著這片廣袤的高原,西藏自治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正“風強勁足”。
攻克核心技術 農牧業實現脫胎換骨
7月,拉薩河畔的達孜區唐嘎村,72歲的村民邊巴來到自家的“藏青2000”地里給青稞除草,這是他今年從農科院引進的新品種。望著長勢良好的青稞苗,他的臉上掛著微笑,嘴里哼著小曲,對科技特派員推薦的“科技種子”心生喜愛。像邊巴一樣的廣大農牧民,多年來依靠科技創新喜摘“科技致富果”,西藏自治區農牧業“主戰場”正告別傳統印象中的簡單粗獷,展現出它的“精致”與“柔情”。
農牧業科技工作一直是西藏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西藏農牧業科技研發投入占研發總投入的60%以上。經過科技工作者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一大批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推廣應用,累計選育農作物新品種150余個,實現了以青稞為代表的農作物良種3次更新換代。
“青稞畝產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了380公斤。先后選育出了‘彭波半細毛羊’‘雪域白雞’等畜禽新品種,研發了一批特色農畜新產品,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西藏自治區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李鑫介紹。
10年來,西藏自治區加快現代生物技術在農牧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運用,在青稞分子育種、牦牛基因組學、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保護藏豬遺傳資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35%增長到“十三五”末的45.6%,農牧業發展貢獻率由2012年的42%增長到“十三五”末的55.9%。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西藏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牧民增收致富,促進了西藏農牧業生產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轉變。
優化創新環境 培育高原科技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戰略部署,把人才興藏放在科技興藏的重要位置,不斷優化創新環境,為人才搭建良好平臺。”西藏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書記王平說。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利用科技平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2016年,科技部批復建立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實驗室瞄準青稞和牦牛產業發展重大技術創新需求強化科研攻關,經過5年的建設運行,首次完成了青稞基因組框架圖,提升了青稞研究基礎水平,摸清了西藏牦牛遺傳的多樣性,解決了西藏牦牛遺傳進化遷徙問題。
同時,拉薩市還獲批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白朗縣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林芝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也獲批建設。西藏自治區還在拉薩、那曲、昌都3地設立自治區級高新區,在阿里措勤等7地建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已建成首批4家自治區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及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建立了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家。
2021年5月,落地西藏自治區的第一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并正式揭牌,該中心將在四川成都和西藏林芝布局建設研發基地。
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區已經初步形成了由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組成的科研隊伍,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他們為西藏自治區的創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達到2733人。
出臺惠企政策 激發高新技術企業活力
位于拉薩高新區的甘露藏藥是一家傳統藏藥生產企業,距今已有324年的歷史。依托傳統藏藥的生產工藝,同時引進現代化的制藥設備進行生產,甘露藏藥已建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傳統藏藥生產企業。
在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下,甘露藏藥建立藏藥材保護基地,發展藏藥材的種植養殖業,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形成了良性發展格局。現代醫學的實驗研發,賦予了傳統藏醫學可量化與科學化的時代特征。目前,甘露藏藥擁有符合良好操作規范(GMP)條件的丸劑、散劑、硬膠囊劑、顆粒劑、口服液5個劑型的現代化生產線和一條飲片生產線,具備年產220噸藏成藥生產能力。
西藏甘露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格桑羅布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創新是醫藥行業發展的主驅動力。甘露藏藥通過產品研發,嚴控質量管理,加強成本管控,積極推廣品牌以及深入拓展開發新市場等,做到開源節流、提質增效,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加大了對園區經濟、科技型企業和雙創載體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建成1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4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1個國家創新型縣(市)、2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各類“雙創”載體138家,其中國家級22家、自治區級35家,“雙創”載體入駐企業達到281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78家。高新技術產業和園區經濟已成為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主體。
目前,西藏自治區各類“雙創”載體孵化場地面積達81萬平方米,擁有運營管理人員631名、創新創業導師966名;累計孵化企業2814家,其中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2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62家;實現就業2.47萬人,吸納大學生就業7056人,創業帶動就業2552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展望未來,自治區科技發展前途一片光明。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來旺杰表示:“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在培育科技型企業方面下功夫,在培育優秀人才、優化創新環境、降低創新成本、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等方面出臺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創新要素向科技型企業集聚,加快推動科技型企業由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科技創新推動自治區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