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貫徹落實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立足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必須強化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進落實“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生態保護優先,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陳發虎院士表示,青藏高原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外幾乎所有的陸地生態系統,多樣的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功能,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周邊國家的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屏障作用。
資料圖:2022年7月30日,陳發虎院士(右二)在青藏高原科考途中,與科考隊員交流研討。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了生態保護優先的基調。而生態保護優先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基本原則,也是區域綠色發展的基石。
在推進落實“三線一單”方面,要健全生態風險防控體系,實施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監測與評估,識別生態風險來源、類型和強度,建立健全生態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
同時,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的保護修復;加強外來物種管控,持續開展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預警。
他指出,具體實施上,一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二是減少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干擾,規范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維護高原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代表性,保護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
三是完善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格局,識別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重要區、生態敏感區、重大生態風險區和人類活動脅迫區。建議開展“生態雅江計劃”,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
四是優化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實施天然草地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河谷沙化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有效遏制生態退化問題。
科學分類施策,協調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治理
陳發虎院士指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實行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系統治理”。因此,要遵循科學原則,根據不同自然生態系統的類型和退化程度,宜采取統籌規劃、分類施策、綜合治理的策略。
資料圖:2022年7月30日,陳發虎院士(左一)在青藏高原科考途中,為青年科考隊員們開設“高原課堂”授課。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自然保護地、生態敏感區、重要生態功能區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由人類活動引起的退化區域實施近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措施。
其中,對于輕、中度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宜通過降低利用強度或封育等自然恢復措施為主、輔助以森林經營和撫育以及草原補播等近自然恢復措施。
對于重度退化生態系統(如黑土灘或沙化草地),如果依靠自然恢復,則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甚至可能難以自然恢復,這時就需要進行人工修復,或者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進行系統治理。
對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的村、城鎮和城市及其周邊區域,以及重大建設工程沿線,根據有關恢復生態學原理,宜以人工修復為主,以便較快提升其生態和服務功能。
為國際樹立榜樣,推動全球生態環境保護
陳發虎院士介紹說,青藏高原目前的總體生態情況可以概括為“氣候變暖變濕、生態環境總體穩定向好、局部災害風險增加”。近年來,青藏高原保護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效:生態文明高地創建開局良好,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以三江源、珠峰、羌塘等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成效顯著,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有所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保護,退化草地逐步恢復,水土流失減緩;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藏羚羊、野驢、雪豹、野牦牛等特有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得到明顯增長,極大增強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性,對維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意義深遠。
當然,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還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亞洲水塔”功能失衡、生態系統脆弱、凍土融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風險頻發等。
陳發虎院士建議在現有的中國科學院高寒監測網、野外觀測聯盟、西藏生態安全屏障觀測網、三江源觀測等基礎上,推進對青藏高原的綜合和系統監測,并定期開展生態環境科學評估。
一是持續優化青藏高原生態綜合觀測站網布局,深化氣候變化對高寒生態系統的影響機理研究與技術裝備創新,提高數據獲取的廣度和質量。
二是加強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冰川、荒漠、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狀況調查。
三是在高原關鍵生態脆弱區和高風險區,構建冰崩、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實時監測預警體系。
四是持續開展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重點開展拉薩河流域、雅江源、長江源等江河源區和可可西里無人區的監測研究。
同時,在國際合作方面,推進以中國為主的氣候變化應對國際大科學計劃,如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TPE)等,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相信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保駕護航下,青藏高原今后整體生態環境會得到顯著改善,這同時也為國際上樹立了很好榜樣,推動全球的生態環境保護。因為青藏高原這樣一個特殊區域我們都能做好,全球(應該)更能做好。”陳發虎院士總結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