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一定是美美與共的。”首屆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19日在拉薩舉行,應邀參加此次活動的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學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過程中,需要貫穿‘美美與共’的理念,這樣大家才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而達成共識。”
圖為方李莉接受采訪。受訪者供圖
方李莉進一步闡釋說,在審美層面上,個體與個體間可能會存在著語言、文字的隔閡。“但有些東西是共通的,例如美的音樂、舞蹈,這些都是可以產生共情的。”
一直以來,作為人類學家的方李莉很關注西藏。她認為這里人文資源的豐富性、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都使得自己研究的課題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我曾在2008年自駕青藏線調研,對西藏,尤其是牧區民眾的生活狀態和樸素的生態環保理念以及服飾、歌舞藝術印象特別深刻,這也都是我們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以思考的點。”
為此,她認為旅游業、民族手工業、文創業等等輕工業都是可以在西藏持續發展的產業。“當然,這片高天厚土發展藝術更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傳遞人的情感,沒有什么是比藝術更合適的了。”
方李莉認為西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還需要更好理解、挖掘、傳播西藏優秀傳統文化。
她說這方面,西藏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先決條件。諸如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提升,讓人員的流動更加密切;旅游業的發展增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了解。
“設想當我們同唱一首歌、手牽手跳舞時,就會有著自然而然的親密感和親近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靠人的審美經驗的共享、靠人的情感的交流才能不斷鑄牢。認識自己本民族的美、認可他民族的美,才能實現大同美,才能將我們更加凝聚在一起。”方李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