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時,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色瑪村車水馬龍,各種大型貨運車輛往來不絕,間或有陣陣火車汽笛聲從不遠處傳來。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位于色瑪村的拉薩西站貨場隨之啟用。17年的歲月變遷中,貨場周邊早已從一片荒蕪,變成高樓林立、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作為西藏最大的貨運樞紐,目前,拉薩西站貨場日均辦理貨物到發1.46萬噸,運輸品類也從單一的礦粉增加到水泥、食品、化肥、鋼材等多品種物資。
節節攀升 17年貨物吞吐量上翻20倍
中午時分,在拉薩西站貨場,裝載著集裝箱的車輛排成了長龍,站臺上整齊碼放著大米、食用油、礦泉水、建材等貨物,隨著大型龍門吊的不停運轉,集裝箱上下起落,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張科萍是拉薩車務段拉薩西站貨場的一名值班員,也是貨場最早的一批員工,每天主要負責貨物損失處理、裝載加固、客戶需求處理等工作。
“剛啟用時,拉薩西站貨場只有4條貨物線、15名職工,貨場建筑面積也只有32萬平方米。隨著貨流量上漲,現在貨場面積已擴建至69萬平方米,貨物線增加至11條,真正成為西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經濟‘橋頭堡’。”張科萍說。
一組數據生動折射出拉薩西站貨場的飛速發展:截至8月底,2023年拉薩西站貨場累計裝車18222車,發送貨物59.6萬噸,到達貨物589.6萬噸,較之于2006年的發送2萬噸、到達29.1萬噸,年漲幅33.6%和49.3%。17年間,貨物吞吐量翻了近20倍。
“拉薩西站貨場現有裝卸線11條,銜接鐵路專用線7條,還有45噸、50噸集裝箱專用門吊和正面吊、裝載機等大型裝卸機械設備,完全可以滿足企業貨主的運輸需求。”拉薩西站黨支部書記文偉介紹說。
強力輻射 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張科萍回憶,拉薩西站貨場剛運營時,進出貨場只有一條土路,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現在,進出貨場的柏油路四通八達,貨場周邊商鋪林立,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貨場已然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
“2013年,我來到色瑪村打工,主要靠替貨主跑腿取單子、聯系貨車和貨源來掙錢。現在,我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西藏沐琪思辰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之亮說。
張之亮介紹,拉薩西站貨場啟用之初,運輸相對單一,通過鐵路運出西藏的物品特別少。瞅準這一商機,他開始專做西藏特產的鐵路發運業務,公司生意很快風生水起。周邊村民也紛紛效仿,目前,色瑪村村民自辦物流公司達30多家,村民自建出租的倉庫達400多間,很多村民還開起了餐館、超市、輪胎廠等,以貨場為中心的一個商業鏈正在蓬勃發展。
阿旺是土生土長的色瑪村村民,十年前,他在貨場附近開了一家物流公司,當起小老板。如今,他蓋起了小別墅,小轎車也換成了高檔SUV,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正是因為貨場建在了色瑪村,我才有機會開物流公司。我們公司的員工全部是色瑪村村民,一個月工資可以拿到1萬余元。”阿旺自豪地說。
依托拉薩西站貨場得天獨厚的運輸優勢,色瑪村從一個半農半牧的落后村莊,躍升為富裕物流村鎮。截至2022年,人均月收入近2萬元,拉薩西站貨場對當地經濟的“引擎”作用日益凸顯。
精準服務 為貨場穩步發展注入活力
晚飯后,張之亮通過手機很快完成了一筆電子提貨單據的操作。“以前,客戶需要手持紙質提貨單到貨場辦公大廳辦理;現在,通過手機‘95306’APP,所有提貨單都可以快速完成,特別方便。”張之亮說。
文偉介紹,根據服務流程,拉薩西站貨場需要審核客戶提供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及企業法人、經辦人身份證件原件等。審核通過,客戶即可登錄貨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上業務辦理,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工成本,整個物流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為提升貨運服務質量,拉薩西站貨場以打造“天路格桑花”——“e”萬家貨運服務品牌為契機,大力倡導微笑服務、熱情服務、主動服務,幫助貨主排憂解難。科學調整運輸組織,從異地發往林芝的貨物,到達拉薩西站后,可直接通過聯絡線開往林芝。深度融入客戶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在提供傳統運輸、倉儲、裝卸搬運等物流服務的基礎上,努力為客戶提供綜合性、個性化、一體化、全程化的物流服務,以服務搭橋、廣攬貨源,為貨場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更好地服務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