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引發中非各界的高度關注與熱切期待。作為峰會的重要配套活動,日前在京舉行的中非智庫論壇第七屆會議,聚焦“改革開放與中非關系”,吸引了來自45個非洲國家的駐華使節、52個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及智庫學者等近400人與會。
改革開放為中非關系注入新活力
與會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并分析其對非洲國家的借鑒與啟示價值。
國務院參事方寧指出,保持社會穩定、立足國情、采取漸進式的發展和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對非洲發展可資借鑒。
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奈居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和世界發生改變,給非洲帶來希望,“現代化不只一條道路”“一張藍圖繪到底”等理念和行動給了非洲各國啟發。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墨特霍爾德?蒙耶認為,改革開放是一項偉大工程,中國減貧發展和應對債務問題的經驗值得非洲國家學習借鑒。
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指出,中非合作走過的道路極不平凡,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給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科摩羅大學漢語系主任賽伊德?瑪哈穆德把中非關系快速發展歸因于雙方在“三觀”方面的契合:平等的合作觀、正確的義利觀和包容的發展觀。
“一帶一路”為中非合作提供新動能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彼得?卡格萬加認為,中非合作是中國文明與非洲文明的互鑒,是“中國夢”與“非洲夢”的結合,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幫助非洲走向繁榮。喀麥隆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史蒂芬?恩廣扎強調:“中國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非洲需要的,帶動了非洲的就業;中國對非投資在造價、工程設計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他認為,非洲應抓住中非合作歷史機遇期,創造更加穩定的政治環境,切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非洲大陸的可持續性發展。
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非洲債務問題,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謝平指出,有效應對非洲債務挑戰需要中非雙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做出努力。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副校長澤瑞洪?沃爾多認為,中非媒體要增強溝通能力、表述水平,通過真實鮮活的報道講述中非關系,為雙方合作營造良好環境。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擘畫未來新愿景
中非學者認為,中非合作論壇讓中非合作進入了機制化軌道,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為中非朝著更高水平合作提供新路徑。
突尼斯戰略研究所所長納吉?賈魯勒認為,中國與非洲是相互需要的,雙方應加強互學互鑒。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舒展認為,中非合作給非洲帶來了啟發和力量,尤其是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非洲具有重要價值。中非要相互尊重、互通互鑒,實現共同發展。
與會學者建議,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路徑、內容和方式,加強中非治理能力交流,深化治理體系改革;加深中非安全合作,建立爭端解決機制,為中非可持續發展營造穩定氛圍;加強對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促進非洲工業化;推動中非金融合作,促進形成更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政策;促進中非海洋經濟、旅游資源開發,推進跨境電商、數字網絡建設;加強中非影視文化傳播合作與交流,改善傳播效果;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地區能力建設;加強中非反腐合作,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為人民謀福祉等。他們強調,應充分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層次性和平衡性等,加強國別研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非洲國家的差異性。
中非智庫合作應有新作為
中非智庫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非智庫論壇等活動為中非關系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奠定了愈加堅實的民意基礎。但當前中非智庫合作的規模和水平,與中非關系快速發展產生的實際需求相比還有差距。
陳曉東強調,中非智庫要與時俱進,結合國際和地區形勢演變,聚焦合作,緊扣中非關系與合作發展重點,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提出具有針對性、務實管用的思路和建議;積極發聲,理直氣壯地唱響中非關系的光明前景,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話語體系,同時敢于并善于回應外界對中非合作的不實雜音,正本清源。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指出,中非智庫論壇搭建了雙方思想交流的平臺,應本著“雙向、平衡、互動”原則,努力為中非關系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智力支持。
與會學者建議,加強中非智庫合作的戰略性和計劃性、思想性與學術性,合作開展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翻譯出版、影視傳媒等項目,共同建設中非學術共同體,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的中非智慧。
-
望海樓:漢娜們覺得中國對非洲是真好
8月28日,習近平主席給參加“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青年代表回信。在信中,習主席說,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