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5月14日晚,習近平主席在歡迎出席大會外方領導人夫婦及嘉賓宴會上發表致辭說,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順應亞洲合作發展大勢和各國人民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期待,為不同文明共同發展搭建一個交流互鑒的平臺。
這是一次文明交流的國際盛會,中國希望借此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成果,更好地促進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對大會響應熱烈。47個亞洲國家、近50個域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嘉賓出席大會,會議的成果可期。
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進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誕生了數不清的動人故事。中國與其他文明的交往史更是如此。
最近的一個故事,堪稱中國與其他文明交往的佳話。一個多月前的3月24日,蔚藍的地中海帆影點點、風光旖旎。在法國海濱之城尼斯,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送到了正在法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論語》這部2000多年前誕生于中國的儒家經典,深刻影響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法國啟蒙思想家。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講究一個“和”字——“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和”,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秘訣”之一。
中華文明的這一特性,表現在與其他文明的相處之道上,便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既要尊重和發展自己的文明,也要尊重和欣賞其他文明,不同的文明之間通過交流、交融、互鑒,達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這種“和”的理念,在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國際局勢紛紜復雜,但是保持和平發展的大勢,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期盼。而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了解、理解和互信,是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這方面,中國是堅定的行動派。最好的例證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最好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短短不到6年時間,就有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173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從亞歐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個中原因,除了“一帶一路”提供了沿線許多國家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技術、創造出空前的合作機會、開拓出最大規模最有潛力的市場,還包括中國從一開始就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感召力和真誠履行承諾的執行力。
然而,令國際社會擔憂的是,與和平發展的世界大勢相悖,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家政界學界人士刻意渲染“沖突論”,鼓吹未來世界沖突的根源主要是“文明沖突”“文明碰撞”。這種唯我獨尊的論調,明目張膽地制造文明對立,是赤裸裸的霸凌主義。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早在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就已鮮明地指出了這一點,并以博大的胸懷深刻闡述“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們同住地球村,雖分屬不同文明,但“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秉持“和”的理念,堅定捍衛文明多樣性,世界就會更靠近“和”的境界: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相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書寫人類文明交往史的新篇章,讓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
-
評論員觀察:文明對話,凝聚亞洲力量
文明成果本身就是融合交流互鑒的結果。祝愿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功舉辦,助推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詳細] -
評論員觀察: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交流互鑒,伴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