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準確分析把握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保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影響經濟發展預期的最大變量,是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戰,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但湖北省和武漢市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其他有關地區疫情反彈風險也不可忽視。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毫不放松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統籌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努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要制定明確的疫情分區分級標準,實行區域差異化管理,為復工復產、便利生活和經濟發展打通交通運輸“大動脈”,暢通企業、社區、村莊“微循環”,進而加快形成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盡最大力量把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奪回來,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在國際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都很大的形勢下,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本就很不容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工作又帶來更大挑戰。為此,我們必須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疫情影響雖然很大,但終究是階段性的,改變不了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的特征,也改變不了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向好的大趨勢。關鍵是拿出多種有效辦法和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我國“超大人力資本規模、超大國內市場需求、超大生產力配置空間、超強資本形成能力和超強舉國體制”等疊加耦合而形成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加快培育和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唯有經濟發展穩住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政策目標才能得以實現,民生事業也才有堅實的物質保障。
首先,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互進,推動高質量發展。 始終堅持從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因此,“穩增長”不僅是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前提,而且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在疫情影響明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講“穩字當頭”,關鍵是確保經濟穩定合理增長,堅決守住一定的速度底線。如果放棄我國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傳統優勢產業,盲目地搞“去工業化”和環保“一刀切”,簡單關停擁有要素稟賦的優勢資源型產業,就會導致經濟結構趨同,進而使得“舊動能降低,新動能不足”的“斷檔”問題日益突出。因此,要打贏目前這場難度巨大的經濟發展保衛戰,必須統一思想,牢牢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除了疫情嚴重地區之外,要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形成有利于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努力做到防疫不放松,經濟要發展。
其次,要充分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巨大威力,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打好政策組合拳。“有為政府”和“宏觀調控”相統一是我國經濟平抑周期性或偶發性沖擊,進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顯著制度優勢。政府的積極作用和相機抉擇的宏觀政策,不僅幫助我們戰勝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嚴重沖擊,而且讓我們克服了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災害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困難。當前,要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必須發揮好政府以及宏觀調控促進和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要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真正把政策組合拳打好,從而加快形成提振經濟發展的正能量。從供給側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應重點放在增強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資能力、為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減負、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弱項上。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并賦予地方政府更大分配比例和自主舉債空間。只有政府投資能力增強,并發揮好“政府投資乘數效應”,才能帶動更多的民間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不僅如此,只有政府有了錢,才能更大力度地實行“結構性減稅”,為疫情沖擊下的第三產業和中小微企業生存提供“救命錢”,為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從而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全國公共衛生和疫情防控基礎設施的規劃,大規模增加全國公共衛生和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加快形成省與省、省與市、市與市、市與縣、縣與縣之間互相策應、互為支持的高標準全國公共衛生和疫情防控基礎設施網絡。至于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重點則要放在更加有利于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復工復產、實體經濟發展、公共衛生和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精準金融服務上來。這里尤其要注意避免“財政政策”和“金融與貨幣政策”的效應對沖,主動調控商業銀行的利潤水平,避免銀行“高額盈利”對企業的“利潤擠壓”和“減稅效果稀釋”。從需求側來看,由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構成的內需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擴大內需關鍵取決于企業和居民的收入規模及相應的需求偏好。擴大投資需求不但要在需求側用力,還需要在供給側使勁。只有需求增加使企業產品“價格上升”或供給側結構性減稅使“成本下降”,企業投資需求才能最大地激發出來。保障企業利潤的前提是產品要“賣得出”,這就需要千方百計提高居民購買力,擴大消費需求。要擴大消費需求,需要激發居民消費和社會集團消費兩方面需求。客觀來講,我國這兩方面的需求潛力都十分巨大,需要進行政策創新來釋放。要加快清理和規范各種限制社會集團合理消費的政策,較大程度地釋放集團購買力。當然,還要重視擴大出口。更加積極地深化國際合作,加強同經貿伙伴的溝通協調,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要支持出口重點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發揮好出口信用保險作用。
再次,要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為了發揮市場激活經濟的優勢,一方面,我們要根據疫情形勢變化,適時解除阻礙生產、流通、消費等社會再生產環節的限制,讓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流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現代產權制度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兩項基本建設。現代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產權的清晰和保護是市場交易和市場機制得以高效運轉的前提。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離不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場體系,規范發展股票市場,有序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另一方面,要全面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有力打擊各種形式的壟斷和不平等競爭行為,加快形成有利于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法制法規。通過嚴格執法讓各種形式的商業欺詐、假冒偽劣和不守信譽的企業和個人無法生存,還企業和老百姓一個真正放心的市場環境。特別是要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最后,還必須強調,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鍵在人。要通過加快激勵機制、容錯機制和保護機制建設,解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枷鎖”,充分調動各級地方干部和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全社會爭先恐后積極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
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要求
作者:鐘開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詳細] -
強化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
2003年“非典”疫情以后,我國以應急預案為龍頭抓手建立了以“一案三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為架構的應急管理體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