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幟。”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時期所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對繪畫藝術工作者而言,如何拓展革命歷史題材主題創作的思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革命文化主題創作在我國文藝創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能夠再現革命歷史史實、記錄革命偉大時刻,彰顯革命歷史傳統中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奮斗精神和偉大的創造精神,從而激勵人們接續奮斗、昂揚向上。
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前,革命文化主題創作以革命現實主義模式為主導,多以宏偉的革命戰爭場面、經典的歷史時刻、民族英雄和工農階層的生動形象等為創作對象,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連續幾次大規模組織畫家創作的作品,如吳作人的《過雪山》、李宗津的《飛奪瀘定橋》、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王式廓的《血衣》、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侯一民的《劉少奇同志與安源礦工》等。這些作品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強調構思的文學性與戲劇性,形成了帶有鮮明時代烙印的視覺表達方式,一批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成為經典。
“文革”結束后,革命歷史題材主題創作呈現新氣象,主要表現為創作題材與創作語言的變化。展現宏大場景、情節性和敘事性的題材有所減少,表現老一輩革命家形象的作品逐漸增多,一批肖像形式的革命歷史題材出現,如何孔德、高虹的《我們的好總理》,張祖英的《創業艱難百戰多》,聞立鵬的《紅燭頌》,崔開璽的《長征途中的賀龍與任弼時》等。這一時期,革命文化主題創作氛圍活躍,創作者在形式上進行了多樣性探索。
步入新世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個國家層面的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相繼啟動,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在一些革命歷史紀念節點上組織了大型美術作品展覽,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等。革命歷史題材主題創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對革命文化主題的創作理論、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注重挖掘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精神內涵,以當代的藝術水準和藝術理解,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內容形式進行拓展與創新。
相較于先前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新時代的革命文化主題創作側重講述具有典型意義和價值的中國革命故事,以富有時代特征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闡釋革命文化力量,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詹建俊、葉南的《黃河大合唱》,以強烈的象征性、抒情性表達了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全山石、翁誕憲的《義勇軍進行曲》采用象征的手法,以長城、烽火臺為背景,直點“血肉長城”的主題,塑造出萬眾一心、抗日救國的場景與形象,反映了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更加注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革命文化主題創作是在新歷史條件下對革命歷史的再研究、再發現、再闡釋,在歷史真相與藝術發展之間尋找關聯與平衡。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只有注重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對歷史與現實有更正確深刻的理解把握,才能處理好創作好歷史題材作品,才能真正受到觀眾喜愛、引發觀眾共鳴。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何紅舟、黃發祥的《啟航——中共一大會議》,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再現了中共一大會議的歷史瞬間,畫面有很強的現實感,烏云的壓迫與代表們的堅強身影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表現了革命的艱難和黨的創建者們英勇無畏的精神。作品不僅再現了歷史時空,而且通過現實主義手法對革命精神進行凸顯與強化。這種表達能力,來源于藝術家對歷史的深入把握、對現實的細致觀察。
當前,隨著視覺文化觀念變革與媒介表現形態更迭,新時代的革命文化主題創作呈現藝術手段多樣化、構思方式新穎化等特點,一些新的視覺手法更能引發強烈的情感震撼,革命文化由此更加深入青年一代的心靈,這也激勵創作者進一步思考、挖掘,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與創作實踐上的探索創新相適應,革命文化主題創作活動與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這些活動與作品,無論在媒介形態和文本類型的復雜性上,還是在視覺形象的豐富性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信念·精神·傳承——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以沉浸式的方法將歷史文物、文字資料、圖片影像等多種類型的文物與美術作品綜合展出,生動再現了紅軍指戰員在長征時的戰斗生活場景。展覽既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對革命歷史文化的系統梳理,又是以全學科、跨媒介的方式對革命文化主題進行立體化的視覺呈現。這也是對革命文化進行當代表達的新方向。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再長征”展覽,則是用當代人的文化視角重讀長征,回到歷史場景,實現對長征精神的再回顧、再體驗、再解讀和再表達。展覽除了使用傳統的架上繪畫與雕塑以外,引入了新媒體技術,這一革命歷史文化視覺之旅讓人置身“革命歷史的現場”,通過形式創新將視覺沖擊與心靈震動有機結合起來,拓展了革命歷史文化的視覺表達方式,增強了傳播能力,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與精神共鳴。
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和未來,革命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永恒的。革命文化主題創作能夠讓人們深入歷史、了解歷史,對于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作用,革命文化主題作品是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藝術理念的持續更新,新時代的革命文化主題創作有了更加廣闊光明的前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時代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也呼喚更多的經典之作。深入研究歷史,把握時代特征,尊重藝術規律,樹立創新思維,更好地再現革命歷史,傳承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發揚革命文化,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
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闡釋必須要以熟悉經典原著和弄通思想發展史為前提。1983年,作為我國“六五計劃”哲學社會科學國家科研重點項目之一,八卷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編寫工作正式起步,1986年又將其列入“七五計劃”。[詳細] -
弘揚優良家風 繼承勤勞美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特別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號召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彰顯“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詳細] -
深化對社會科學的理解和把握
》2019年第4期撰文指出,社會“科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只是伴隨著現代工業革命、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社會科學才從道德哲學中分化出來并獲得了自身的獨立形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