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臨外部沖擊時,城市間的經濟韌性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擁有多樣化產業結構的大城市表現出更強的韌性,產業結構越多樣化的城市越能迅速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獲得更長久和更堅實的經濟韌性。由此可見,初期的產業結構是經濟體抵御外部沖擊的基礎,但之后基于多樣化產業集聚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則是經濟韌性持續的來源。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韌性的增強,不僅可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擺脫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的羈絆,而且能夠提供較大的騰挪空間實現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在新時代以穩中求進為目標導向的調控思路中,中國城市的發展應走出傳統比較優勢的思維模式,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水平化分工,實現產業內和產品內分工的深化,在產業專業化和多樣化之間尋找平衡點。此外,還應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互動融合,圍繞制造業集群構建多樣化的區域服務體系,提升企業間的相關性和黏合度,促進知識和創新在部門間的溢出。
(責編: 王東)
-
發展草學:保障食物安全、生態安全
作者:沈禹穎(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副院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草業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任繼周院士就提出了景觀生產、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和后生物生產的四個生產層的理論。[詳細] -
堅定理論自信,筑牢事業發展思想之基
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民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