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以建設世界萬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園為研究出發點,以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環境整體為研究對象,倡導一種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和諧與生命互動。在生態美學看來,自然存在的環境本身就具有“全美”價值,而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平衡與連續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所以,人類的活動既不應以自我中心為原則來實現對自然環境的無休止掠奪,也不應以主觀審美趣味來隨意破壞、改造自然,而應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存在價值基礎上,遵守自然生態規律來進行活動。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極為注重天時、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與共,有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一
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儒家哲學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觀念來進行闡發的。“天”在儒家哲學中具有多重意義,如馮友蘭曾把中國哲學中的“天”分為物質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等諸義。不過,中國先秦哲學的一個轉變即在于對主宰之天、命運之天進行了哲理化,把“天”與最高本體——“道”結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與義理之天相貫通的天道觀。“天道觀”的出現表明了一種理性精神的確立,意味著中國哲學從先秦開始就主要是以一種哲學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來把握內在生命與外在生存環境的連續性體驗。要求人去敬守天道、遵循天道而不是去僭越天道、乖違天道,這意味著古人是以自覺的理論反思意識來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
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一方面把“天”視為了萬物生命所出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人應當對“天”有著一種敬畏的態度。儒家天道觀中所涵攝的自然之天與道德義理之天的融通,將生態倫理、道德意識滲入對天地自然的認知當中。這就表明,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天”或“天地”除了今天的自然界意義外,還賦予了“天地”一種至誠悠遠、博厚高明的精神含義。在儒家看來,正是有了“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的至上良善,自然萬物才得以獲得自身的存在。這種精神含義是與古人所共識的萬物同出于天道生成的天人一體觀念緊密關聯的,因而是精神反思性的,是道德律令式的。儒家對“天地”的這一極具獨特性的看法表明,古人雖不是以宗教信仰的方式來把握“天地”,但又始終懷有一顆對“天地”的敬畏珍重之心,從而賦予了“天地”一種神圣性功能。
二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天地”這種神圣性功能使得人在自然環境面前能保持謙卑恭敬的姿態,以感恩天地饋贈衣食的心態來面對自然。后世儒者與帝王都是在這種對“天”的敬畏中進行著各種祭祀天地的禮儀活動。“以天地為本”“參贊天地之化育”“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民胞物與”等觀念都成為儒家謀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指導原則。“天地合而后萬物興。”在儒家看來,只有在與天地萬物、外在環境相親相愛的關系中,包括人自身在內的萬物生命才能得到繁榮昌盛。今天生態危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對自然資源、自然環境毫無敬畏之心,肆意攫取與過度開發,從而破壞了天地自身的平衡穩定與和合創生。“敬則不逐物,亦不遺物。”所以,重提儒家對天地萬物、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對營造美好家園、美好生態環境是極有意義的。
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尊重,就是要具體落實人與天地萬物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觀念。在儒家思想中,存在著大量的關于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策略。孔子倡導仁學,他不但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而且也要人對天地萬物充滿仁心。《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說的就是孔子釣魚但不用網罟捕魚,孔子打獵但不射歸巢之鳥。孔子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與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的掠奪心態是截然不同的。《孟子·梁惠王上》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時”,即萬物生長的自然時節。“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都表明了對自然萬物的利用要尊重客觀規律,推行“時禁”。“數罟”,即細密的漁網。不用細網捕魚,目的是為了保留下尚未長大的魚與魚種,這也體現了一種可持續的生態觀念。《荀子·王制》則對孔孟的這種生態保護觀念進行了更詳細的闡發:“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在這里表達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生態觀念無疑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三
當然,儒家在生態智慧方面作出系統的理論總結的當屬《禮記·月令》了。《月令》作為朝廷禮制與國家律令的一部分,概述了天子一年四季的政治活動。作為古人對農耕社會生產與生活管理經驗的總結,《月令》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保護、營造美好家園的生態美學思想。就基本思想而言,《月令》要求人的活動充分尊重包括植物、動物和土地等在內的自然萬物的生長、變化規律,因時而動的保護與利用各種資源。《月令》特別強調,春夏兩季是萬物生長季節,人的活動更是要以積極主動的行為來保護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對于山林川澤土地等資源,《月令》提出在春夏時季要采取多項措施來保護、休養生息這些基礎性資源,如禁止伐木、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伐大樹、入山行木、燒薙行水、殺草、糞田疇、美土疆等。對于動物資源,《月令》也提出了在春夏時季的多項尊重動物生長規律的保護方案,如犧牲毋用牝,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麛、卵,毋田獵,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等。古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這些認識與實踐,無疑是非常具體而深刻的。
人類現代文明是經由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推動造就的。現代文明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與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嚴峻的生態危機。隨著全球人口的劇增、城市的蔓延與消費的膨脹,人類過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和破壞環境來滿足自身的發展。因此,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各種生態危機也接踵而至。而中國儒家文化關于“以天地為本”的生態道德意識、關于“時禁”的生態倫理規范、關于“休養生息”的生態修復觀念都有助于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
-
自貿試驗區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提升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改革開放促進創新,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途徑。[詳細] -
辯證思維的文化維度
辯證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法的精髓,也是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法的核心。[詳細] -
以供給、需求與制度的協同演進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正在進行著深刻的調整與轉型,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