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美麗長江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世界人類文明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自然教育,進一步加大修復生態環境的力度,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形成合力建設美麗長江。
開展長江自然教育
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影響著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自然教育就是要培育人對自然的態度、人與自然打交道的能力,讓人們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愛護地球家園。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開展長江自然教育,主要目的是讓人們充分認識長江作為生態寶庫的重要價值。
開展長江自然教育,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長江生態環境建設。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其生態環境的優劣變化直接影響相關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山水林田湖草俱全的天然生態系統,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已成為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特有資源稟賦,但這些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長江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開展長江自然教育,構建以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為背景、以跨學科知識技能為內容、以經濟社會生活為媒介的自然教育體系,圍繞長江構建跨學科知識系統,普及長江沿岸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經濟社會等知識,向社會大眾闡述長江的自然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明價值。在實踐中,可以結合長江沿線豐富優質的科教資源優勢,規劃一批新學科,培育一批新職業,布局一批新基地,產出一批新成果,培養一支生態環保鐵軍,更好地服務長江調查評價、監測研究等工作。
開展長江自然教育,打造長江自然教育基地。依托長江富饒的湖泊、水庫、公園、山脈、濕地和人文館藏等自然資源優勢,建設長江自然教育基地。利用長江博物館、文化館等眾多富饒的人文館藏,講好長江故事。結合長江山水林田湖草特色和階梯區域特點,建立長江自然公園和野外觀測基地,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質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石。歐美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做好長江流域大氣、土壤、水體污染防治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當前,需要建立包括長江流域農用地、建設用地、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的面積,干支流和湖泊的水體污染程度、富營養化狀態,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人類活動變化等基本指標的評價體系,為全面解決長江流域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水土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突出問題提供基礎數據。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實施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的專項行動計劃。圍繞長江流域水質改善,恢復和維持長江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完整性,形成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的共治體系。建立長江水生態環境標準,強化控制河流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繪制污染物控制計劃進度表,快速削減水環境污染物。創新綜合治理組織管理,形成跨學科治理、跨部門監管、跨區域協同的綜合治理體系和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從單項修復向面上治理、綜合治理轉變的生態治理格局。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構建全面系統、協同一致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準確識別長江上中下游生態環境變化的根源,對農田水利工程、化工企業排放、城鄉基礎建設、氣象地質災害等影響環境質量因素,進行水、土、氣、生等分類分區治理,形成以流域為單元的水環境管理、以地域為單元的大氣土壤環境管理和以省域為單元的清潔能源消費模式。對工業、生活廢水排放口進行斷面和點位的實時監測,重點監測礦山、農田、化工場地以及土壤深部、地下水中的隱性污染,不斷提升長江生態環境質量及其穩定性。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建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動態平衡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平衡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分析長江生態各要素的分布、功能、演化及其相互關聯的時空尺度和立體結構;設立“臺賬”動態管理,模擬自然生態循環機理,把脈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開發的底線邊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發展長江綠色產業
生態環境建設質量與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鍵在于優化長江流域產業結構和企業布局。通過重構產業發展格局、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形成自然資源能源節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態環保的經濟增長方式。
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產業群。產業轉型升級是解決長江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首要問題。加快長江沿線石油、化工、醫藥、有色金屬采選冶等經濟支柱型企業優化升級,發展新型生態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實行環保技術改造、優化行業企業結構,實現長江經濟帶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和循環發展。發揮長江沿線高校、學科、人才等教育資源優勢,建設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科學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從生物多樣性、環境整體性和生態系統性著眼,拓展長江生態功能和環境承載力,統籌長江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然要素,合理規劃生活生產空間,建成人們生活學習、生產實踐、生息休養的宜居家園。
建立完善科學高效的綜合治理體系。推進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多方聯合,實現跨學科、跨部門、跨群體、跨區域的聯合機制,形成上中下游流域間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協同共治,建立以流域為基本單元的水環境容量總量控制管理模式、排污許可證集中統一管理模式、政府與民間多元化多渠道資金籌集模式,提高生態環境建設質量與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
以新型智庫效能助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
可以借鑒“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智庫聯盟、中國宏觀經濟智庫聯盟等經驗模式,打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智庫聯盟,實現跨區域、跨行業、跨單位合作,助推長三角一體化深化發展。[詳細] -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破除“行政區經濟”
長三角一體化的要義和關鍵在于徹底拆除行政之墻,構建區域內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在一體化區域內各行政主體要勇于讓渡一部分行政權力,不僅要讓政府行為不越位、不缺位,也要實現政府行為在不同政府主體之間的互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