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新生事物。從最早的在線支付工具PayPal于1998年在美國誕生,到如今已經超過20年。中國數字金融可追溯到2004年底的支付寶上線,但大家更愿意把2013年6月余額寶上線看作中國數字金融發展的元年。數字金融行業還在快速發展,因此,我們的理解也在逐漸深入。
數字金融的普惠性:跨越經濟發展的“胡煥庸線”
數字金融最大的優點是普惠性。數字金融中,現在最受大家關注和肯定的是移動支付。移動支付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移動支付更重要的貢獻是衍生服務,比如在線購物、遠程醫療等。
從2011年到2018年,東南沿海地區的移動支付一直是最發達的,但相當一部分西部地區正變得非常發達。2012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經濟發展要跨越“胡煥庸線”,讓西部地區也發展起來。在移動支付領域,已經基本實現了這一愿望。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所做初步研究也發現,數字金融發展到西部地區后,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對宏觀的經濟增長,還是微觀的消費、就業和收入,都有很多積極的貢獻,令人振奮。
數字金融在中國有很多突破,最大的突破就是普惠金融革命,使得原來不太可能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數字金融擺脫了對金融實體網點的依賴。數字金融通過手機通訊、基礎設施鋪設,快速地從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向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推進,讓金融服務觸達鄉村偏遠地區,為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務。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現在都有近10億用戶,這解決了過去很難解決的獲客難問題。能不能把這些客戶變成金融客戶,就看平臺能提供怎樣的服務,以及怎樣控制風險。
第二,大科技平臺有長尾效應,可以同時為巨量的客戶服務,而且邊際成本很低,這是傳統金融機構做不到的。比如,大型金融機構要為小客戶提供幾萬塊錢的融資服務,其固定成本很高,要做盡職調查,要到小客戶家和工廠去看,有差旅等成本。但大科技平臺能夠通過大數據和長尾效應控制邊際成本,使得為小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不但有可能,而且有利可圖。
第三,數字金融能用大數據替代抵押資產,做風險評估。盡管這個業務模式還在磨練當中,還會出現很多新變化,但方向值得肯定。這些都是中國對世界普惠金融的重要貢獻。傳統模式的普惠金融很難做,一方面是獲客難,這些小客戶比較分散、規模也小,銀行要找到他們就不太容易;另一方面是風控難,銀行的風控一般看三樣東西——抵押資產、財務數據、政府擔保,而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是“三無”狀態。
互聯網銀行就不同,如今每年平均能提供1000萬筆貸款,這對普惠金融是巨大的突破,有重要意義,因為互聯網銀行很好地解決了獲客難與風控難的問題。即使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貸款也在進行,這和傳統金融因疫情沖擊而業務減少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體現出無接觸交易的優勢。
改變宏觀經濟運行與人們的生活
數字金融能夠用大數據替代抵押資產,根據數字足跡積累的數據,能夠做出風控模型,這對金融業乃至宏觀經濟都意義非凡。大數據風控模型與銀行傳統風控模型比較,具有一定的優勢。
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優勢。第一是信息優勢,用大數據做風控,可以使用實時信息。傳統銀行模式是看上季度、去年的報表,而利用大數據,可以看到昨天甚至今天的數據,而且還可以抓取相對穩定的行為數據。第二是模型優勢,使用機器學習,可以抓住復雜的非線性關系,甚至可以抓住不同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
而且,這樣一來,在一定意義上,信用貸款、無抵押貸款有可能改變宏觀經濟的狀況。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1999年提出“金融加速器”的概念。銀行貸款使用房地產做抵押,其內生機制導致:在房價下跌時信貸收縮,信貸收縮又導致經濟增速下行,經濟增速下行又使房價進一步下跌,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相比之下,信用貸款不需要資產抵押,也就沒有上述內生機制,宏觀經濟可能會變得相對更穩定一些。
中國的數據顯示,傳統銀行抵押貸款相對于房價的彈性是0.905,這意味著,如果房價跌10%,傳統銀行抵押貸款會減少9%。而網商銀行信用貸款相對于房價的彈性是0.238,在統計上不顯著,表明兩者之間其實沒什么關系。
從這一點來看,數字金融對于如何監管金融、如何制定貨幣政策,都會有很深刻的啟發。
除了金融的普惠革命之外,數字金融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包括傳統金融的很多業態都可能生變。如果信用貸款比例上升,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會提高。很多傳統金融機構已經開始使用數字技術,不再需要原來那么多的分行和工作人員。高盛現在的員工有三分之一都是技術出身,說明金融業的人才結構已經在變。
過去在災難或是疫情之后,會有很多老百姓和小微企業到銀行取錢,因為大量的交易需要現金支付,但今天沒再發生這種現象。數字技術解決了支付問題,移動支付所形成的生態系統已經普及。
研究還發現,移動支付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比如,一位農民使用移動支付之后,他由農民轉變為個體經營戶的概率會提高,隨之而來的是收入改變。千千萬萬的人和企業正在因移動支付而改變收支模式。
中國即將進入“數字金融發展2.0”時代
數字技術對金融的改造才剛剛開始,這個行業本身還在不斷發展。尤其從2015年以來,監管逐步正規化,過去“野蠻生長”的情況未來不容易再現。數字金融的發展需要監管全覆蓋。
需要強調的是,數字技術不會改變金融的本質,但有可能改變傳統金融的運行方式和風險特征。比如,數字金融的風險一旦爆發,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而且有很多風險糾合在一起。
因此,最近人們在討論“中國式監管沙盒”,央行金融科技司正在推動該機制。如果有創新的項目,會被納入一項機制中,監管和機構共同嘗試推動監測,成功則進行推廣,不成功就終止。即使出現問題,也不會形成大爆發。
還必須意識到,監管中還有一些其他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另外,大科技平臺做了全方位業務,也保證了效率,但這也會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帶來壟斷等新的問題。
我認為,中國即將進入“數字金融發展2.0”時代,即金融和技術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擅長做技術的做技術,提供解決方案;擅長做金融的,用技術提供的解決方案來改善金融服務。很多業務現在依然不成熟,所以人們還會看到很多演變,包括支付、貸款以及其它金融服務。
未來,智能投顧、二代支付、央行數字貨幣等可能會成為新的熱門領域,但同時也要注意防范出乎意料的新風險。比如,如果十幾億人都在使用的支付系統被黑客攻擊,在過去也許沒那么嚴重,而現在會變成大問題。
在數字金融革命中,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比賽才剛剛開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弗農提出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意思是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從研發、試制、成熟到最后退出的過程。如果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中國的很多產品,比如手機、汽車、自行車,絕大部分日常使用的產品都是在發達國家研發試產成功,中國只是后來成為生產規模最大的。但數字金融不同,數字金融的很多原創實驗和創新就在中國,這令人振奮,但也需要研究者、業界和監管等各方更加努力,讓它走得更穩健。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
關鍵詞解
何謂“監管沙盒”
2015年,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管理局率先提出并實施“監管沙盒”,旨在為新興的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空間。作為一種重要的監管模式創新,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部門實施“監管沙盒”,包括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等。中國式監管沙盒重點突出三個方面:一是統一的系統接入,為企業提供一個安全合規高效的測試環境;二是主動披露、公眾監督等信用約束機制;三是第三方存管、產品登記、信息披露等審慎包容的制度規則。營造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發展環境。
-
直面挑戰,堅定信心:中國的發展充滿希望
當前海外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截至5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突破522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33.5萬例。 [詳細] -
魏建國:民企成為出口生力軍
5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貿易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