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我國上半年外貿進出口雖下降3.2%,但降幅較一季度收窄了3.3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出口增長4.3%,進口增長6.2%,進出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我國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整體表現好于預期,而且貿易結構繼續優化,進出口貿易經受住了疫情沖擊的考驗。
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加速結構調整。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將下降13%至32%,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下降20%。我國外貿發展面臨著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下半年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穩外貿工作座談會時指出,要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努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強調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推動外貿促穩提質的重要作用。面對國際市場萎縮、全球產業鏈斷裂重組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多重疊加影響,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重要抓手,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貿易市場多元化、外貿新業態發展、重要開放平臺建設為重點方向,既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外貿經濟的韌性,穩住外貿基本盤,又能賦能提質,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為外貿促穩提質提供制度保障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自由貿易理論也認為,要實現國際貿易利益最大化,促進貿易繁榮發展,就要掃除貿易壁壘,實現自由貿易,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一方面加快推進口岸“放管服”改革,簡化通關手續,優化作業流程,全面推進“兩步申報”“綠色通道”、免到場查驗等便利化措施,提高通關效率。另一方面,在政策層面上大力縮減口岸收費項目,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增加外貿信貸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達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穩住外貿基本盤。口岸營商環境建設切實降低了外貿企業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等。同時,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全球溯源體系等功能平臺的優勢,服務貿易流通和貿易監管,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6月份我國各口岸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9.7小時和2.3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了59.3%和81.5%。
順應經濟全球化新發展趨勢和我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進一步為外貿促穩提質提供制度保障。應對疫情的影響,要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外貿企業的競爭力。在貨物貿易增長放緩的形勢下,服務貿易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新的動力。因此,要推進新一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大幅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逐步完善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為外貿促穩提質增添新的動力。
貿易市場多元化
為外貿促穩提質拓寬道路
推進外貿市場多元化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議題之一,也是實現我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近三十年來,全球價值鏈貿易本質上要求產業的全球布局和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但全球經濟更加相互依賴的同時,也增強了由此導致的全球系統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使得多國面臨物資緊缺的困境,跨國公司也意識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性。因此,在全球產業鏈面臨斷裂風險的情況下,拓展與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區域產業鏈合作,推動區域貿易發展對我國外貿促穩提質的積極作用越發重要。
中國與東盟不僅在地理上緊密相連,而且基于協議開放的區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價值鏈不斷整合。一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協議書》已于2019年10月全面生效,在原產地規則、貿易通關協定、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等方面都降低了門檻,有力促進了雙邊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作為全球電子制造產業鏈的一部分,我國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產業聯系密切,相關產品如集成電路等進出口規模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東盟進出口總值2.1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7%,東盟取代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持續深化經貿合作。疫情暴發后,我國與“一帶一路”30多個沿線國家交流新冠肺炎疫情口岸防控經驗,并推進與俄羅斯、老撾、緬甸、新加坡等國家簽署國境衛生檢疫合作協議,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購防疫物資實施快速通關驗放。海關總署還印發了《2020年“一帶一路”海關工作重點》,成立海關系統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專項聯絡工作組,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海關的“三智”合作,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同時,大力促進中歐班列發展,支持開展以鐵路運輸為紐帶的多式聯運業務,支持利用中歐班列開展跨境電商、快件、郵件的運輸業務,指導企業充分運用中歐班列的戰略通道,化解疫情影響,中歐班列已經成為穩定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支撐。2020年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貿易額達4.2萬億元,占我國貿易總額的29.5%,同比增加了0.7個百分點。
外貿新業態發展
為外貿促穩提質增添新動能
疫情沖擊下,除了全球需求和供給萎縮外,各國為了防控疫情也限制了人員的國際流動。這對傳統貿易的打擊非常沉重。我國跨境電商、線上交易、數字化貿易等外貿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則成為疫情下我國外貿促穩提質的新動能。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漸培育出外貿的線上競爭優勢。政府更是出臺多種政策措施,增強新業態對外貿發展的驅動力。
跨境電商具有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和交易鏈條短等特點,備受外貿企業青睞,也成為應對疫情沖擊重要方式。促進新型貿易業態發展,我國全面推廣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監管措施,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鼓勵中西部、東北等地開展市場貿易采購試點。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分別增長了28.7%和33.4%,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受疫情影響,今年第127屆廣交會創新性地完全采用網絡形式舉辦,并使用了VR展覽、直播、“云簽約”等新型線上交易技術,吸引了來自217個國家和地區,約2.6萬家境內外企業參展。此外,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遠程辦公、遠程會議等數字化服務貿易快速增長,也為我國外貿應對疫情沖擊發揮積極作用。
重要開放平臺建設
為外貿促穩提質釋放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創辦經濟特區、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經濟功能先導區域,對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發展外向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設自貿試驗區、完善綜合保稅區功能和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則是我國新時期探索自由貿易的重大舉措,通過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打造外貿高質量發展平臺。自2013年建立首個自貿試驗區以來,我國至今已經建立了18個自貿試驗區,初步形成了“1+3+7+1+6”的基本格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的開放態勢?!秶鴦赵宏P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從投資環境、貿易便利化和金融服務三個方面提出了大量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建設質量的措施。自貿試驗區對標WTO《貿易便利化協議》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自由貿易的紅利推動外貿促穩提質,激發了外貿發展的活力。
綜合保稅區是我國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一方面,綜合保稅區豐富的功能可以增強外貿企業開展外貿業務的靈活性,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綜合保稅區對接具有地方特色的外貿產業,因地制宜地服務外貿企業,充分發揮地方外貿的比較優勢。今年上半年,綜合保稅區進出口1.42萬億元,增長13.2%,比外貿整體增速高出16.4個百分點。另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作為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的重要舉措,已經形成“六體系兩平臺”的管理框架,發展模式逐漸從B2B向B2C探索,發展規模逐漸擴大。自2015年設立第一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起,國務院已經批復同意全國105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全國遍地開花,對于疫情期外貿增長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
-
王一鳴:數字經濟啟動發展新引擎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數字技術將構建新的產業生態,形成更強大的創新活力,數字經濟將引領新一輪經濟周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詳細] -
張燕生:經濟規律讓外資與中國聯系更緊
新冠肺炎疫情與逆全球化、貿易摩擦、債務困境、全球衰退、地緣政治等因素疊加到一起,無疑增大了全球不確定性風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