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已跨入以高新技術引領的新時代,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國爭相搶占的科技制高點。應進一步破解制約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難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在我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有關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的帶動下,創新要素和社會資金向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集聚態勢明顯,重點領域技術加快突破、示范應用逐步增多、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制約
一是產業規模體量偏小,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海洋船舶產業進入調整期,占主要海洋產業比重從2012年的6.5%下降至2019年的3.3%。2019年,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三個產業增加值占全部海洋生產總值僅為1.85%,相比2015年僅提升0.3個百分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仍以資源依賴型為主,海洋產品還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階段,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真正有影響力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還不多見,很多涉海企業主業并不在海洋產業領域。
二是關鍵核心技術差距較大,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總體處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但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能力較低,國產化率低于20%,關鍵技術基本由歐美企業壟斷。深海技術和裝備亟待突破,總體水平落后發達國家10年左右,個別領域如海洋材料與工藝、通用技術設備等落后20年。海洋生物產業關鍵技術亟待完善與集成,海洋微生物菌株的篩選、改造及大規模發酵、海洋活性天然產物的大規模高效制備、海洋創新藥物研發等仍處于孕育期。海水淡化基礎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較少,設備制造及配套能力較弱,反滲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不到50%。深海水下機器人焊接技術一直難以提升,高端焊接電源技術受制于人。海上風電場設計、整機制造、芯片和軟件設計等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三是產業生態還不完善,產業發展缺乏市場應用空間。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在資金供給、人才儲備、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機制還不完善,制約了產業創新發展。資金方面,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資金需求量大,風險高的特點,對投融資保障機制要求較高。但我國市場機構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運營特點、潛在風險了解不夠,開發的針對性產品較少。市場方面,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由于應用機制不健全,且缺少國家級的公共試驗平臺,工程化和實用化的進程緩慢,產業化發展較為困難。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關鍵材料、設備國產化率不高,成套化技術尚待成熟,缺乏大型海水利用自主示范工程引導,在產業開發規模上有待提升。海水淡化、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缺乏成熟的市場應用需求。人才方面,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四是有針對性的扶持不足,政策支持方式亟待改進。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于發展初期,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但目前國內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整體支持力度和針對性有待提高。第一,規劃引導不足。雖然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海洋產業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中都有涉及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內容,但還沒有專門針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和管理體制機制,缺少具體的落實政策和措施,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戰略定位等亟待明確。第二,經費投入不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值的領域,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國政府投入明顯不足。同時,也缺乏針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期預研投資、創業投資、擔保基金、風險資本市場等資金扶持。第三,支持政策不足。對初期市場的引導和培育、政府采購等措施落實不力,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需求政策。現行的稅收政策不能激勵和吸引資金投入到新興海洋產業領域,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持續的經費支持。仍沒有建立起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和系統,政府引導和推動作用發揮不足。
促進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為破解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難題,促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海洋經濟重要論述,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企業為主導,堅持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為根本動力,堅持以“創新、集群、綠色、統籌、開放”為主要著力點,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布局優化集群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陸海統籌聯動發展、國際合作開放發展,積極實施一批重大海洋工程與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投入,著力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圍繞擴大有效市場需求、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精準施策,大力發展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打造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和戰略平臺,有力支撐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遭受嚴重沖擊,新訂單大幅萎縮,已建成和在建產品大面積延期或撤單。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正處在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階段,既面臨嚴峻挑戰,也面臨加快趕超的戰略機遇。應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加快調結構、去庫存、補短板、創品牌,不斷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推動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跨越式發展。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優質的食物與能源資源,也為創新藥物提供了巨大的開發潛力。應把握全球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發展趨勢,堅持資源優先、強化應用導向,進一步加大投入,夯實產業創新基礎,優化產業生態,激發市場活力,著力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提升我國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規模與效益,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體系。
促進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加大對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推動海水利用產業發展,對于保障沿海地區水安全、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按照“突破關鍵技術、夯實制造支撐、做優增值服務、深化國際合作、優化發展環境”的思路,提升海水利用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海水淡化制造業、補齊海水淡化服務業短板、推動海水淡化規?;瘧茫纬缮舷骆湕l協同聯動、制造服務融合發展、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的海水淡化產業體系,優化健全海水淡化發展機制和政策,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應用市場規模,培育建成一批海水淡化領軍企業、優勢產業集群和綜合利用示范區,大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化應用為支撐、以提高戰略支撐能力為導向的海水淡化產業,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逐步育成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有序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立足海洋能資源條件,以海島開發和海上作業用電需求為導向,兼顧解決沿海地區清潔能源需求,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統籌規劃,分步發展,科技創新,政策激勵,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規模開發利用,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以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電站為重點,有序推動海洋能項目建設,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整體水平,補足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短板,促進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裝備開發,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改造提升海洋能開發效率,大力推動海洋能國際合作,促進海洋綠色能源走出去,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
加速海洋新材料產業發展。目前,我國關鍵海洋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突出,材料問題已成為我國海洋工程與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由此,應加強產學研結合,重點開發生產海洋防腐涂料、海洋無機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產品,推動海洋新材料的應用和發展。積極打造多家以海洋新材料產業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促進人才、基地、項目協調發展,推動知識、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要素聚集,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建設一批海洋新材料產業基地,增強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推進產業發展的舉措建議
建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國家海洋優勢資源,對現有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涉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重組,形成分布式、網絡化的新型科研機構,主要功能是填補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科學研究與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品和產業化技術創新之間的鴻溝。探索全產業鏈協同持續創新模式,從全產業鏈角度梳理產品和技術的痛點和缺失,組織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加快涉海人才培養,鼓勵高等教育機構加強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專業學科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有重點、有選擇地開設新學科、新專業,加大教育投入和師資力量培養。
實施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發揮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對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調整政府投資方式和重點,加大對前瞻性領域投入,抓緊實施透明海洋、智慧海島、藍色藥倉、百島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創新發展和海洋產業集群培育等一批海洋新興產業重大工程與行動計劃。
強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體培育。組織實施海洋新興產業百強計劃,支持企業圍繞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兼并重組,開展全球化的研發布局,重點在海洋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能夠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海洋產業龍頭企業。樹立支持企業專業化發展的價值導向,加快培育一大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打造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鼓勵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掛牌,探索允許營業收入和資產規模符合一定條件的未盈利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企業在新興產業板塊和科創板上市。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要投向的專業金融機構,開展全海洋產業鏈的金融服務,加強金融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重點支持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以及智慧海洋工程建設。積極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滿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融資需求。進一步健全海洋政策性保險,發展海洋商業保險,提升互助保險的覆蓋面。
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傾斜,加大對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研發、海洋產業節能減排、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財政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支持和保障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把握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樹立全球性海洋經濟戰略觀,逐步深化國際合作,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提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發展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在沿海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開發示范區,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科技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化管理、技術、人才、制度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倡導開放式創新路徑,推動海洋產業創新中心、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吸納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
扎實做好全面小康兜底夯基工作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詳細] -
顧乃華:堅持創新驅動 破解發展難題
廣州市天河區歷來注重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廣州經濟第一區”和“穩增長排頭兵”背后,其發展密碼就在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詳細] -
董小麟:善育新機 勇開新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廣州善育新機、勇開新局,充分發揮了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支撐引領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