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什么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學術和社會語境下,災害可以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城市韌性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沖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加強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韌性”等相關表述。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對城市韌性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長且變幻莫測的風險和挑戰中正常運行并保持韌性這一議題,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疫情的出現,給當下城市空間的定義與使用帶來巨大沖擊與影響。歷史上,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不斷重塑城市和社會,并間接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及其演進。疫情期間,城市服務與供給模式發生了全面的線上化轉變,城市居住、就業、游憩與交通等空間的功能形態與使用模式均面臨重新定義。
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對于疫情防控期間城市空間的正常運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社區管理和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術的檢驗。新興技術最終為各級治理者的高效精準治理、醫療工作者的藥物研發和病情診斷、公司企業的遠程運維以及公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反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減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進而在平災結合、城市空間的彈性與健康使用、脆弱地區或人群的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多維度提升城市(空間)的韌性。
在當前技術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應對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時期有著巨大差別。比如,大數據不僅是對海量數據的應用,更是對應著思維方式和城市與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從疫情整體應對中,可以看到大數據已經成為居民生活、城市運行的重要參與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了醫療資源、社會資源與城市空間高度匹配,大大提升了醫療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詢服務等也體現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關懷的一面。再比如,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大量日常事務得以線上運行,虛擬連接與空間隔離大幅提高了疫情時期公眾居家生活的“耐力”。又比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所體現出的沉浸式、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構想性特點,讓人們把目光部分地從實體空間轉向虛擬空間,拓展居家生活的“活動”場景與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應對中,共享經濟作為對傳統經濟的補充,發揮了互助作用,保證了一部分供需關系的建立。不同社會力量在運營的同時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技術并具有風險共擔的關懷,這種共享思維不僅在抗疫時期,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政府倡導建設、廣大科技公司參與其中的智慧城市,在中國也對應著更好的韌性。泛智慧城市技術能夠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社會和健康擾動下的韌性。韌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統、不同的研究視角必然導向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過就未來城市空間的創造而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傳感網與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術應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關注,讓我們的城市更有韌性,也讓我們在風險和挑戰應對中更有信心。當然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讓泛智慧城市技術趨利避害,讓科技向善,也是每一個社會主體應該留意的。
(作者:龍瀛,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博導)
-
樹立綜合目標導向的城市更新理念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需要重新審視過度房地產化的問題,需要長遠、全局的統籌考慮城市更新的策略,避免大規模更新后負效應疊加造成新的城市問題。[詳細] -
全面促進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
布局一批消費節點城市,加強節點城市的商業網點建設,豐富商品供給,完善供應渠道,推動社區、鄉村零售店規范化建設,促進消費市場下沉。 [詳細] -
劉典:打造國際數字貿易的核心樞紐
24日,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基于這樣的資源稟賦,借力此番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東風,北京將有望成為發展數字經濟的城市標桿。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