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并強調“要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深化對內經濟聯系、增加經濟縱深,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指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據此,新時代下雖然依托國內市場的大循環是重要的,但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功能,對標國際營商規則著力推進全面開放,加快構建一個要素市場化配置、國內國際競爭有序的統一大市場來提升我國供需適配性,這對建設中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至關重要。
對標國際營商規則、打通國內外統一大市場的阻點和堵點
回望歷史上構建全球統一的大市場和國際營商規則的做法:英國曾以武力為依托簽訂不平等規則來構建全球統一的大市場,但其成本高難以維系;美國則以國際組織為依托簽訂成員國規則來構建全球統一的大市場,運行比較暢達。我國在對標國際營商規則、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大市場中需要汲取歷史經驗。
第一,借鑒美國以國際組織為依托簽訂成員國規則來構建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做法。這種依靠國際規則、推進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適時倡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就顯得愈發重要。目前,AIIB已有82個正式成員和21個潛在成員,已批準101個項目,總投資達214.6億美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求市場必須是開放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成員方加入,“一帶一路”參與方亟待制定一整套被各方統一接受的國際規則,依據國際規則來強化推動和有效監督AIIB的投資項目變得愈發重要。這樣,依據統一的國際規則,可以有效地降低“一帶一路”投資項目的運營成本。從美國的經驗做法來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規則對于開拓全球統一的大市場是重要的,它可以大大降低拓展全球大市場的成本。據此,共建“一帶一路”要求一個統一的組織機構進行運作,需要一整套國際規則來進行約束,從雙邊投資項目出發,推向區域,形成一個“一帶一路”統一的大市場。
第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的大市場需要對標國際營商規則、建立雙循環的中心樞紐城市和中心節點城市來推進。我國走國際化道路、融入全球市場是從改革開放、開展雙邊貿易開始的,并在區域合作中不斷深入,逐步融入全球大市場。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大市場的核心在于能否對標國際營商規則、打通國內外統一大市場的阻點和堵點。
為此,一是國際層面上,需要對標國際營商規則,積極參與國際機構改革和重塑,深度融入國際大市場,需要倡導在多邊和區域范圍內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園區建設,以及疫情下大力支持企業有序建立和布局海外倉,以期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海外樞紐。雖然我國已發起并共建了亞投行,但是仍需要大力發揮亞投行在“一帶一路”成員方貿易、投資和結算中的作用,需要與時俱進地發展和擴大亞投行的作用,通過實施“一帶一路”的五通建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與成員方之間的互信,而不是另起爐灶,因為創建全新規則面臨著高昂的成本。
二是區域層面上,積極推進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借助RCEP等多邊協議契機,進一步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大對東盟國家進行有效的貿易和投資布局。同時建立健全常任區域組織執行機構,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市場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
三是國內層面上,需要加快建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大市場的中心樞紐城市和中心節點城市,充分發揮中心樞紐城市和中心節點城市在擴大內需中的戰略支撐力。這里將進出口規模大且進口大于出口的城市稱之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大市場的中心樞紐城市,如上海市;而將進出口規模大且進口小于出口的城市稱之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統一大市場的中心節點城市,如杭州市。據此,需要加快形成若干個雙循環集聚輻射的中心城市鏈接點和重要橋梁,以積極拓展國內國際有效供需的市場交集,借此大力發揮中心樞紐城市和中心節點城市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中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進而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為此,要大力培育和發展跨境電商,發揮市場采購全域聯動效應,提升自貿試驗區放大溢出效應,積極開拓新興外貿市場,重點開拓線上市場和內需市場,通過暢通海外倉和航空物流體系等舉措來支撐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統一大市場。
進入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統一大市場是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極
對標國際營商規則、進入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統一大市場是深圳經濟特區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入世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極。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偉大奇跡。研究認為,一是深圳經濟特區對標和對接香港規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正是與香港市場、香港規則進而與世界市場規則主動對標對接,深圳經濟特區才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績。二是通過主動與香港市場對接,而香港市場的國際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非常高,這使得深圳經濟特區通過學習借鑒和進入香港市場,實現企業在更大的統一大市場中進行要素市場化配置。這給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三是深圳經濟特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圳地理位置與香港毗鄰,在對標對接國際營商規則后,深圳經濟特區很容易跟香港對接而融入世界市場,進入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全球大市場,實現深圳經濟特區發展與世界大市場深度融合。
再來看中國入世后取得的發展成就。2001年入世后,中國對國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對標TRIPS協定進行了大幅修改和完善,發出對標國際營商規則的明確信號,這為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貿易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于對標國際營商規則、進入世界統一的大市場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入世后,中國外貿快速增長帶來中國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規模迅速增加就是強有力的證據。
事實上,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大市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屬于這個統一大市場不可分割的部分,市場經濟下無法人為地去分割出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出來。在短中期內,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雖處于“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增加值并不高,從模仿到創新、從制造到創造,必須要借助全球要素和有效市場,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要立足我國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打破美國主導的單一循環模式,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和行業供給,積極平穩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作者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AZD04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7JJD790002)的資助】
-
葉林:加快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
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往往代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具有旺盛生機活力。 [詳細] -
肖捷: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通過更好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作用,更大便利投資興業、助力創業創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