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民銀行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旨在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意見”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降低企業成本、解決融資難題、放寬市場準入、強化創新支持。
第一,降低企業成本。民營企業目前遇到的普遍的問題是,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相當多的企業運營困難。在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方面,意見要求繼續推進減稅降費。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企業,依法核準其延期繳納稅款申請;對小微企業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工會經費,實行全額返還支持政策。用能、用網成本和物流成本也要進一步降低,比如落實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價格的支持政策、持續推進將除高耗能以外的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電價全年降低5%等。切實加強轉供電價格監管,確保民營企業及時足額享受降價紅利。在推進物流降成本方面,意見提出,依法規范港口、班輪、鐵路、機場等經營服務性收費。
第二,解決融資難題。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目前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整體較高。但銀行在給中小企業信貸時面臨不少現實難題。比如,銀行本身商業化、市場化要求與中小企業風險和收益的不匹配;一些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并非完全用于擴大生產和創新;相較于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風險大、違約率高,銀行風險資金回報率較低等。這也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主動性不夠的原因所在。
既然民企融資難是個老話題,解決民企融資難需要思路創新。意見專門從6個方面提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政策建議,包括“大幅增加民企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時“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評價結果,提升制造業民企最高授信額度”。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意見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強化對小微企業貸款業務評價;鼓勵中小銀行與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加深合作,提升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質效。
對于中小企業,不能僅依賴商業銀行,需要拓展融資渠道,進行多元融資。“意見”提出:拓展民營經濟直接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債券融資,進一步增加民營企業債券發行規模。
“意見”還要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適當降低融資擔保費率;鼓勵各地設立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小微企業貸款等風險分擔機制,簡化審核流程,分擔違約風險。
為用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意見”提出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深入開展“銀稅互動”,擴大受惠企業范圍,推動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第三,放寬市場準入。民營經濟需要平等的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是創造平等發展環境的重要內容。在放寬市場準入方面,“意見”給民營企業的“大禮包”是,共涉及電網裝備制造、油氣基礎設施、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鐵路和鐵路客貨站、快遞物流、檢驗檢測等,并且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銀行、證券、資產管理、債券市場等金融服務業。
“意見”要求,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加快電網企業剝離裝備制造等競爭性業務,進一步放開設計施工市場,推動油氣基礎設施向企業公平開放。進一步放開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領域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制定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鐵路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鐵路項目建設以及鐵路客貨站場經營開發、快遞物流等業務經營。依法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銀行、證券、資產管理、債券市場等金融服務業。推動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力量進入檢驗檢測市場。
“意見”還提出,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帶動民營企業參與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等。
“意見”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即,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合資經營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行業上下游和企業內部生產要素有效整合。
第四,強化創新支撐。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民營經濟是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支撐。在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方面,“意見”提出了5條具體措施:支持參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增加普惠型科技創新投入;通暢國家科研資源開放渠道;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促進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
自2005年以來,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過《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又“老36條”);2010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2019年底,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稱“最新28條”),現在出臺了“意見”,又增加了38條。也就是說,15年時間一共出臺了支持非公或民營企業的國家意見138條。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落實。“意見”第37條提出,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落實。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政策指導、工作協調和督促落實,及時研究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把發展民營經濟看作是一種權宜之計的認識還較為普遍。深層次的因素是所有制歧視。這也是對民營經濟諸多利好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實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平等、法治的市場環境。“意見”提出的要求和努力正是創造平等、法治的市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
民企助力脫貧,以涓涓細流匯聚磅礴力量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張謇“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詳細] -
魏建國:民企成為出口生力軍
5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貿易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