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流動制度改革的深入,勞動者的供需和流動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從相關地區和行業的調研數據看,有七個方面值得注意。
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日益緊缺。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加速導致高技能人才成為人力資源市場熱需并將持續較長時期。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但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技術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過2。此外,人社部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冶煉工程技術人員、鑄造工、金屬熱處理工等崗位紛紛擠進榜單。其中,鋼筋工、機修鉗工、紡織染色工等崗位短缺程度持續加大。從區域看,也存在經濟發展水平拉動專業知識和技能需求的特征。短缺職業排行顯示,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東部地區,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比較明顯。
職業培訓日益得到流動勞動力的重視。職業培訓是提升就業質量的重要一環且日益得到勞動者的重視。針對近年來進入上海流動勞動力的調查發現,40.7%的勞動者在外出前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有66.9%的勞動者在進入上海勞動力市場后接受過培訓。在對培訓作用的評價上,超過七成的流動勞動力認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對找工作是有幫助的。
新型城鎮化戰略成為勞動力流動的風向標。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系列戰略性文件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些政策已經對勞動力流動產生了風向標作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2020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超過60%的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23%、14%、13%、7%、7%。
勞動力在大城市流動呈現出“一升一降”的特點。相關單位對近幾年在上海的調查顯示,勞動力流動呈現出高校畢業生規模增長、簡單勞動力流入規模縮減的特點。流動人員每年進入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有兩個高峰期:一是春節過后的三四月份,回老家過年農民工及其介紹的親友、老鄉大量進入勞動力市場;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大學生畢業季,大量應屆畢業生集中涌入勞動力市場。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七八月份的勞動力流入高峰屢創新高,三四月份的勞動力流入高峰則連續兩年呈現縮減的趨勢。
流動勞動力的就業穩定性呈現出增長之勢。從就業的穩定性看,流動勞動力的就業穩定性呈現出增長之勢。以相關單位對2019年上海的調查為例,流動勞動力在當前單位持續就業時間平均為36.7個月,超過了3年;與上年相比增長0.5個月,與5年前相比增長2.5個月,總體而言有逐年增長的態勢。在同一家單位連續就業時間的不斷增長,意味著流動勞動力就業穩定程度的不斷提高。
農民工流動呈現“一增一減”的趨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城鄉流動是我國勞動力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轉變、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大量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的實施,農民工在鄉城之間的轉移呈現出“一增一減”兩個特點。“一增”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持續增高,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20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達到1010萬人,比上年增加160萬人,增長19%。“一減”是農民工跨省流動比例降低。國家統計局2020年發布的農民工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在外出農民工中,在省內就業的農民工有9917萬人,比上年增加245萬人,增長2.5%;跨省流動農民工7508萬人,比上年減少86萬人,下降1.1%。省內就業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的56.9%,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以網絡招聘為代表的人力資源服務在勞動力就業和流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進步及其和人力資源服務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招聘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招聘活動的參與主體、渠道、方式日益多元化。云招聘、空中宣講會、線上招聘等各種方式不斷涌現擴張,大大提升了招聘服務的空間和深度。很多網絡招聘公司和平臺正在抓住此次機遇,跨界進入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網絡招聘服務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通過自身服務以及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以“互聯網+就業”的模式,有效地減輕了疫情對就業的沖擊,有力促進了就業。從對上海農民工的調查看,在流動勞動力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中,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約占82.6%,瀏覽互聯網的約占69.7%。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流動勞動力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手機已經成為流動勞動力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
上述趨勢變化的背后,是我國勞動力市場近幾年供需力量對比轉變的寫照。從供給看,人口年齡結構轉變導致的青壯年勞動力下降,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減少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新生代勞動力職業觀念、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催生了網絡招聘等擇業途徑的轉變。從需求看,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速的推進劑,這帶來了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的日益增長;區域發展格局、城鄉發展格局也正在經歷一個較大的發展變化時期,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之下,這種結構性變化還將進一步深化,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在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勞動力向農村回流,這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利好。
面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新趨勢,公共政策應給予相應關注。一是推進公共服務資源特別是就業、教育、培訓等向鄉鎮和農村下沉;二是發揮各類培訓資源的協同作用,突出用人單位在流動人員培訓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根據員工工作年限長短實施激勵性培訓并給予政策支持;三是提高勞動力流動的信息監測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通公共服務平臺和大型市場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勞動力市場監測的有機統一體系。
(作者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主動的戰略資源。人才生態圈建設不僅要激勵人才圍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創新創造創業,更要保障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人才持之以恒地潛心研發。[詳細] -
周天勇: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拉動增長潛能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改革。[詳細] -
加快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完善的城鄉勞動力市場不僅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提升城市和農村資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治理農村貧困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