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可持續發展先鋒,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既是中央對深圳未來發展提出的重大任務,也是增強和發揮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與作用,大力推進深圳文明建設,努力為大灣區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宜居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社會建設高度結合的具體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好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能讓居民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增進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帶動大灣區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國際一流的美麗灣區正在形成。立足于新發展階段,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深圳未來五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到2030年,建成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以碳達峰、碳中和引領綠色發展,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先鋒。深圳如何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以優質的生態環境品質帶動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成為當前發揮好“雙區”驅動、“雙區”疊加效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生活方式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前沿問題。
1 持續以碳達峰、碳中和引領綠色發展
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制定碳達峰實施路徑,努力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對于深圳來說,這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踐行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堅持走源頭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生產過程減污降碳“雙升級”、末端碳中和治理“零排放”循環利用和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深圳一直致力于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產業發展,培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節能減排上確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是持續推進產業綠色低碳升級。在過去的40多年中,深圳幾乎每不到十年就完成一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原先的以火電、化工、電解鋁、紡織、皮革等行業為主體,逐步轉變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為主體,產業單位能耗和排放強度均大幅下降。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0272.7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1%,成為當前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
二是持續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比重。近年來,深圳嚴格按照中長期低碳發展規劃,持續推動優化能源結構,淘汰關停大量小火電機組,天然氣、核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步提高。
三是不斷推廣綠色交通和燃油治理。深圳全市公交車、出租車100%實現了純電動化。深圳各大港口已與多家國際航運公司簽署了《深圳港綠色公約》,實行燃油硫排放限制。
四是持續推廣綠色科技建筑建設。深圳先后發布了《關于打造綠色建筑之都的行動方案》《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等技術規范文件,力推裝配式建筑穩健發展,大大減少了建筑資源浪費和能耗排放。
五是完善促進節能減排、循環發展的頂層設計。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管理體制建設,超前規劃部署,從深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均設立專章對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體系進行部署,廣泛覆蓋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等領域,并運用特區立法權,先后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20多部法律法規,不斷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2 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是實現生態惠民,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每年召開環境形勢分析專題會議,先后對城市環境質量、大氣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固體廢棄物治理、土壤環境保護等工作進行了細致部署,努力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和服務。
一是狠抓重點領域的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整治,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深圳PM2.5年均濃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AQI優良率達97%。深圳境內因河流普遍徑流較短,缺乏生態基流,大江大河與深圳擦肩而過,曾經水污染形勢較為嚴峻。近年來,深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硬作風硬措施超前完成水污染治理硬任務,累計投入超1500億元,新增污水管網6460公里,用4年時間補齊40多年來的歷史欠賬,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率先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立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安全利用的原則,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土四十條”,實行網格化管理和環評登記,近年來已無耕地污染、污染地塊再開發等突出的安全事件問題。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置能力顯著提高,隨著城市社會的規模不斷壯大,面對越來越高的固廢處置壓力,深圳較早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減量改革,已形成源頭分類、專車專運、分類處理和智能監管的完整處理鏈條,均以焚燒發電和無害化填埋方式進行處理,實現了生活系統與生產系統的有效對接。
二是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深入落實環保責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在寸土寸金的地域空間上保留大片的濕地和綠地,在較大程度上保護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三是不斷增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供給。近年來,深圳陸續推出森林城市、千園之城、花園城市、海綿城市、無廢城市等建設戰略,逐步強化了濱海岸線、綠色廊帶、休閑步道、生態公園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綠色覆蓋率進一步提升,努力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
3 持續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地,深圳較早進行了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
一是強化生態文明管理體制創新。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規保護環境,在全國率先發布了GEP核算平臺,逐步完善和試點運行GEP核算指標體系,推動生態經濟系統狀況可視化、可度量。陸續出臺環保工作責任清單、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境公益訴訟等制度,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效凸顯。
二是始終堅持立法保障先行。先后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等地方標準、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其中率先推出的按日計罰等制度被國家環保立法采納。
三是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深圳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從部門分工、工作職責、具體要求出發,按照鐵的政治素養、鐵的工作本領、鐵的工作作風、鐵的責任品質四大目標,創建“十大行動隊”,列明生態環境執法20個主要任務,64項具體要求,推動政治和業務雙融合,努力鍛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環保執法鐵軍隊伍。
四是積極推進智慧治理。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積極搭建深圳市智慧環保一體化平臺,實現對環境質量以及重點污染源數據的自動監測。視頻圖像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管理等,實時監控環境突發事件,確保監管人員第一時間獲取一線的信息。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庫,推動多部門環保執法基礎信息共建共享,實現了所有數據統一檔案、統一管理,有效克服了環保業務碎片化問題,大大提升了巡檢和監督效率。
4 持續引領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
勇當可持續發展先鋒,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既是中央對深圳未來發展提出的重大任務,也是增強和發揮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與作用,大力推進深圳文明建設,努力為大灣區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宜居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社會建設高度結合的具體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好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能讓居民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增進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帶動大灣區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一是建設教育優質生活圈。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其他一系列補充協議框架下,深圳加強了與港澳兩地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當前,各灣區城市間教育質量和基礎設施水平差距較大,具有較強互補性和合作潛力。2010年以來,深圳逐步深化了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制,廣泛展開了交換生安排、課程學分互認、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設立了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科研院所,興辦了多所特色學院,強化了與港澳同胞子弟學校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并引進了劍橋大學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到深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努力實現優質的教育資源合作共享。
二是建設人文優質生活圈。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地理、歷史、語言、血緣極度相似,深圳與其他灣區城市一道共同組建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聯盟、國際論壇、同鄉聯誼會等民間人文交流合作平臺,積極弘揚醒獅、龍舟、粵劇等嶺南文化,舉辦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灣區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有效推動了大灣區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三是建設就業創業生活圈。在合作區內設立就業創業試驗區,逐步解決港澳青年關心關切的問題,制定便利港澳青年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廣泛搭建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臺。
四是建設旅游休閑生活圈。利用濱海生態資源豐富、海岸線狹長、開放程度高的優勢,努力打造高質量的旅游休閑目的地。
五是建設健康安全生活圈。深圳與港澳在發展健康產業、醫療科技、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點等領域合作采取了有益的嘗試,合作培養醫療衛生人才,放寬境外醫師到內地執業限制,多方位提升醫療保障水平。
六是建設“一小時”交通圈。目前,港珠澳大橋已經建成通車,深圳正在積極建設連接灣區西岸的“橋”與“路”,深中通道有望在2024年建成通車,深珠通道計日可期,大灣區多元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一小時”交通圈日臻完善,將有力地推動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融合發展。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黨校決策咨詢部教師、博士)
-
李朝暉:找準粵港澳大灣區立法協同的突破口
當前可以新經濟、新技術應用和社會新現象領域的立法為突破口,探索立法協同機制,進而推動全方位的立法溝通交流,不斷擴大立法協同的范圍。[詳細] -
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夯實大灣區金融科技根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詳細] -
張昱:以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大灣區國內國際市場融合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商品要素流動暢通、國內國際開放融合的大市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