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窗口期、黃金發展期,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背景下,需要進行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以核心引擎的作為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要積極推進區域融合互動發展,強化與“一核一帶一區”城市高水準互動發展,共同做優做強做大珠三角核心區,構建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大都市圈。
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也是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的關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就是要探索如何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產權制度,促進資本、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深圳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窗口期、黃金發展期,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背景下,需要進行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以核心引擎的作為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要積極推進區域融合互動發展,強化與“一核一帶一區”城市高水準互動發展,共同做優做強做大珠三角核心區,構建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大都市圈。
一、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這一總目標的牽引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落腳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要突出制度建設的“主線”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軸”,把工作重點清晰明白地凸顯出來。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五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二、推動深圳與灣區城市區域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提出了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等一系列的戰略舉措。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要增強和發揮灣區核心引擎的功能與作用。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核心引擎的作為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
一是創新驅動融合互動。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創新驅動的協同發展,實現區域內創新發展的互利共贏。借助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在科技產業發展上的先行優勢,借助區域內各地己有產業體系和產業基礎,通過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創新機制,加強區域內共同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區域內各類產業園區,加大各地優勢產業園區的對接力度,提升經濟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的產業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大高新技術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引導深圳產業向粵東地區延伸和轉移,推動區域內產業整體升級。
二是市場融合互動。整合區域資源要素,加強區域分工協作,打破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壁壘,建立開放、統一、公開、透明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區域經濟聯動中重要作用,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貿易物流的自由化、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配置,提高區域之間交易效率和市場配置效率。
三是物流融合互動。加強區域內物流業深化合作,開展聯營航線、聯運貨源、互攬客源、共建聯盟等運輸協作,大力發展跨區域物流經營主體。加大港口資源整合,有效地集聚海港資源,增強港口的合作競爭力,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組建區域港口戰略聯盟體系,加快以港口為龍頭、以國際和國內貨物運輸為載體、以現代電子商務為支撐的集疏運、倉儲、信息網絡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金融融合互動。充分利用深圳金融發展優勢,抓住深圳加快推進前海金融創新發展的有利契機,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培育多元化、特色化、有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市場。搭建區域內金融市場對接平臺,推動深圳銀行赴粵東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推動區域內企業上市,推動區域保險市場和業務融合。加強區域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的引進與合作,探索建立區域內企業、個人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機制。
五是文化融合互動。發掘區域文化的內涵,整合區域文化的精髓,以文化為紐帶打造區域性特色型人文經濟的核心產品,從而形成推動區域經濟聯動的強大功能。充分發揮深圳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地區在創意設計、動漫、網絡信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影視服務,文化藝術服務、休閑娛樂以及文化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區域內各地區間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共研規劃、共定標準、共創精品,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鏈。
六是基礎設施融合互動。從整體上統一協調、聯手共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骨架,形成功能互補、共同享用的區域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平臺,實現各種資源在區域之間的便捷流動和最佳配置,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布局,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七是基本公共服務融合互動。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聯動發展,促進整個區域社會福利水準的提高,力爭實現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根據區域內各地所處不同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按照規劃引領、體制創新、政策保障、績效導向的原則,全面推進區域內各地在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養老保障、住房保障和社會救濟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建立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
八是生態發展融合互動。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基點,把環境與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規劃、協調行動,對生態資源實施共保、適度開發,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及其布局,加強各類自然生態保護區的管理,設置排放配額,促進排污權交易,從而降低重復投資,實現主要排放物的集中規模化處理,共同推進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深圳先行示范區研究中心教授)
-
盤和林:五一市場消費火爆,后勁支撐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據央視新聞5月6日消息,5月1日至5日,全國共發送旅客2.67億人次,日均5349.8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五一”假期)日均增長0.3%,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長122.3%。 [詳細] -
程杰:大學生柔性就業激活勞動力市場
根據之前的官方預測,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900萬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大學生通過靈活就業、柔性就業等方式實現自我價值,對于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詳細] -
優化金融稅收環境 助力國際金融樞紐建設
打造國際金融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迫切任務。從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的發展歷程看,其共同點是充分發揮核心城市作用,打造國際金融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金融樞紐,應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