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有眾多需要高度關注的方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聚焦“三個四”,即四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構成、四大中心引領協同的產業空間布局和四鏈融合的產業生態打造。
1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新使命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中央不斷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頂層設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相繼發布;粵港澳三地在協調機制、互聯互通、制度銜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優勢互補的產業和空間協作更加緊密,合作模式從“制造與貿易”簡單分工合作發展到智能制造、科技研發、生物醫藥等多領域深度合作;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初見成效,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大灣區城市之間產業協作也從要素協作階段邁入多鏈融合發展分工協作階段。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四五”開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作為經濟基礎的產業體系建設,必須要面對原始創新要素不足、綠色發展能力不強、協調發展程度不高等關鍵性問題,遵循新發展理念要求,不僅要做好“大”的文章,更要做好“強”的旋律、“優”的篇章,探索新時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加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向“大而強”“大而優”轉型跨越,不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2
要著眼于兩個關鍵詞的要求:一是國際競爭力,二是現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要著眼于兩個關鍵詞的要求:一個關鍵詞是具有國際競爭力,一個關鍵詞是現代。“具有國際競爭力”這一關鍵詞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要以全球市場為舞臺,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效率、質量和成本優勢。“現代”這一關鍵詞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要積極順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始終引領產業發展。創新無疑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驅動力。一方面,產業體系的現代化要求主動對接最前沿、最先進和最高水準的技術,如此才能始終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位置;另一方面,盡管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獲得,但是唯有創新驅動發展下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才可能得到長遠保持。通過將數字經濟從流通領域導入生產領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互聯網,以推動大灣區社會生產生活全面數字化,形成各具區域優勢的分工新格局。
3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最為關鍵的是聚焦“三個四”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有眾多需要高度關注的方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聚焦“三個四”,即四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構成、四大中心引領協同的產業空間布局和四鏈融合的產業生態打造。
第一,在產業體系構成上堅持“四輪驅動”,即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海洋經濟為優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柱,穩住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已有研究表明,不管在世界范圍內還是在某一個國家,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始終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具有規模體量大、配套體系全、發展空間廣等優勢。加快發展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重點是深入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優化制造業布局,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先導,代表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未來。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一個廣泛的共識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是革命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最為直接的應用場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礎好,港澳廣深等中心城市科研資源密集,擁有包括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級高新區等在內的一大批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平臺。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充分整合大灣區現有各類優勢創新資源,加大協作力度,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深厚土壤。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創業金融、科技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往往扮演了科技創新的催化劑作用,成為從科研成果到產業運用不可或缺的一環。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發達,特別是以香港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等現代金融服務平臺為依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長期居于領先地位。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就是高度重視發展金融產業,依托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共同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深度融合發展。
海洋經濟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勢板塊,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獨特氣質。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是海洋開發和利用的世紀,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將成為科技研發的熱點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海岸線長,地質條件優越,海洋經濟發展良好,開發利用潛力極大。加快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根本是要加強粵港澳合作,香港充分發揮海洋經濟基礎領域創新研究優勢,澳門加快發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深圳積極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共同打造海洋經濟科技平臺,共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第二,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以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引領協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協同作用,推動大灣區各城市錯位發展,完善產業空間布局。在中心城市產業布局上,廣州依托深厚工業基礎,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深圳依托國際創新型城市建設,不斷打造高新技術研發和制造高地;香港利用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資金需求;澳門重點發展以休閑旅游和商貿服務等多元產業。在重點區域上,珠三角西岸城市積極加強和港澳對接,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珠三角東岸城市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新興產業。
第三,在產業生態打造上以“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推動產業升級。面向產業創新的內在需求,積極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合力助推產業升級轉型。強化創新鏈,借助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等戰略契機,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產業化來推動創新。拓展產業鏈,針對“卡脖子”的薄弱環節,積極實施“延鏈、補鏈、強鏈”戰略,不斷拓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部署資本鏈,通過發揮科技金融的優勢,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整合大灣區內外資金資源,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提升人才鏈,著力破解創新發展的人才瓶頸,以人才結構調整引領產業結構調整,以人才集聚引領高新技術集聚,著力打造“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來去自由”的人才集聚機制,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鄒新月: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衛星: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珠三角科技金融產業協同創新發展中心主任)
-
李朝暉:找準粵港澳大灣區立法協同的突破口
當前可以新經濟、新技術應用和社會新現象領域的立法為突破口,探索立法協同機制,進而推動全方位的立法溝通交流,不斷擴大立法協同的范圍。[詳細] -
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夯實大灣區金融科技根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