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是順應人口發展規律,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的重大政策調整,既必要,又及時。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人口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1月參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時強調:“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我國人口發展出現了一些顯著變化,既面臨人口眾多的壓力,又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過去幾十年,我國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人口增長過快以及人口素質偏低。新近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人口增速緩慢以及人口分布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失衡,與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相適應。對此應引起足夠重視,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一、人口分布結構失衡,“胡煥庸線”有待突破
上世紀30年代,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在我國地圖上的黑龍江愛輝(當時稱璦琿)與云南騰沖之間畫了一條對比人口密度的直線(史稱“胡煥庸線”),把我國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結果發現,東部雖然面積僅占全國的36%,但人口卻占96%;西部盡管面積占全國的64%,但人口只占4%。
“胡煥庸線”面世80多年來,我國人口分布東多西少的態勢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2020年,31個省份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有2個,在5000萬人至1億人之間的省份有9個,這些5000萬人以上的11個省份,除四川省分處“胡煥庸線”東、西兩側外,其余10個省份均在該線的東部;少于1000萬人的3個省份則全在該線的西部。2010年至2020年間,人口增長最多的5個省份也全在該線的東部,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上世紀80年代后,大量人口自發地從西部向東部特別是東南地區流動,加劇了東部人口的增長速度和集聚度。
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尤其是東南部,而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很少,這導致西北地區人力資源、人才資源匱乏,大大限制了該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時也造成東南地區人口過于稠密,帶來了一系列突出問題,比如人多地少、城市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等。
筆者認為,必須按照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采取各種大力度的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把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努力突破“胡煥庸線”,努力留住西部地區人口、人才的存量,提高其增量,大力加快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
二、人口年齡結構失衡,人口老齡化問題亟待強力應對
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大大加快,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18766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35280人,占總人口的13.5%,比聯合國有關機構規定的老年型人口指標值高出近一倍。隨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雙雙降低,以及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必然日益加深。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就實施三孩生育政策答記者問時指出,預計“十四五”末期我國將由輕度老齡化社會轉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2035年前后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尤其嚴重的是農村地區,隨著大量青壯年農民在農村“推”、城鎮“拉”的“雙力”作用下,繼續由田間涌向城鎮,農村“留守老人”群體的規模必將更加龐大,農村人口勢必更加老齡化。
人口嚴重老齡化將給社會帶來多方面的消極后果。為有效應對我國日益凸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重大決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具體而言,則是要貫徹執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5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各項相關政策措施,尤其是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通過保持一定的生育率緩解人口老齡化。其中配套支持措施十分重要,核心是要全方位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顯著降低全社會的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其次,“要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以彌補人口紅利消失后的勞動力不足。尤其提倡適時延遲具有高級職稱、研發能力較強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退休年齡,以便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作出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次,大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滿足眾多老年人口的基本需要。要推動各領域各行業適老化轉型升級,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特別要發動各方力量提供充足的普惠型養老服務;要發展老齡產業,積極開發滿足老年人需求的相關技術和產品;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切實維護老年人各項合法權益。
三、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新生嬰兒性別比有待降低
人口性別結構是否合理體現在人口性別比上(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2020年,我國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51.24%,女性人口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持平。就是說10年來我國總體上男多于女的人口性別結構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廣東省總人口性別比為113.08,是全國最高的,說明我省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在全國最突出。歸納專家學者的觀點,男性總體上明顯多于女性的人口結構,適婚年齡男性明顯多于適婚年齡女性的人口結構,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男性間會出現婚姻擠壓現象,婚姻競爭加劇,很多男性將為戀愛、婚姻付出更高的代價;一部分低收入階層男性尤其是落后農村地區的男性,將無法找到婚配對象,終其一生只能當“剩男”“光棍”;一部分女性將早婚;有可能導致買賣婚姻、性犯罪等違法現象增加。
中外學者公認,新生兒性別比(即出生人口性別比)更具觀察意義。新生兒性別比正常值通常在103—107之間。我國2020年新生兒性別比為111.3,雖然較2010年下降了6.8,但仍明顯高于正常值,需要進一步降低。只有將新生兒性別比控制在正常范圍,我國人口整體性別結構才能進一步改善,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作者分別系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和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研究員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ZDA090)的階段性成果
-
張慶華:在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中發掘人口集聚紅利
2010年到2020年10年間,我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下降0.0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提升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對于促進人口集聚至關重要。[詳細] -
王淑娟:如何緩釋技術工人斷層危機?
近日,人社部發布今年第一季度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榜,這100個職業的崗位需求量達166.5萬,求職人數為60.9萬,求人倍率超過了2.7。 [詳細] -
趙忠:從國家戰略高度應對人口老齡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