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立足新發展階段,通過提升中部地區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的重大舉措。
中部地區正處在邁入發達經濟體門檻關鍵期
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選擇。2020年中部地區經濟體量占全國的比重為22%,人口規模占全國的比重為25.8%,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中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折合成美元約為8800美元,正處在邁向發達經濟體門檻的關鍵時期。東部地區當前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折合成美元已經超過13000美元,已成功邁過發達經濟體的門檻。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崛起,推進中部地區穩步跨過發達經濟體門檻,將使得我國超過70%以上的區域經濟體量邁過發達經濟體門檻,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中部地區高質量崛起,既需要經濟規模量的合理增長,更需要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中部地區要圍繞“三基地一樞紐”的戰略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將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市場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優勢,不斷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是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順暢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配置的強大吸引力,從而構建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中部地區人口規模超過3.6億人,市場潛力巨大,區位上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我國“十縱十橫”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大部分從中部地區經過,中部地區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樞紐和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鏈接。
六方面著力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崛起
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將創新發展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第一動力,通過創新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要在進一步優化提升中部地區制造業存量的基礎上,發揮中部地區區域空間回旋余地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先進制造業轉移,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提高中部地區現代產業綜合競爭力。
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將協調發展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內生特點,加強與區域重大戰略的互促共進,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
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將綠色發展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普遍形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共同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將開放發展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必由之路,依托中部地區的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運通道、樞紐機場等加快完善對外開放通道,不斷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開放平臺的作用,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統籌高質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進來”,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將共享發展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根本目的,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和供給能力,加快形成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將改革創新作為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根本動力,構建有利于中部地區加快高質量崛起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撐,因區施策,靶向施策,不斷提高區域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
楊長利:奮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詳細] -
張利剛: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