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產量今年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糧食豐收是穩政策、增面積、強科技的結果,是戰勝疫情和自然災害的結果。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糧食豐收從政策、耕地、科技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一攬子新政策顯重大成效
主持人:今年我國首次把糧食產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各級政府部門為保障糧食生產有哪些支持政策?各項政策為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地方抓糧積極性發揮了哪些作用?
鐘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室主任、研究員):為確保今年糧食豐收,年初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上下一盤棋,堅決打好糧食生產保衛戰。中央出臺一攬子新政策支持糧食生產,統籌安排全面部署。
一是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4月新修訂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按照黨中央“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的最新要求,首次在行政法規中明確規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二是加大種糧補貼支持力度。對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所需的高端、復式、智能農機產品的補貼比例提高至35%;將糧食烘干成套裝備等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范圍,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彌補今年以來農資成本上漲帶來的增支影響。
三是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從試點階段的6個省份24個產糧大縣,擴大到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500個產糧大縣。同時,中央財政提高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補貼比例,從試點期的40%增加到45%。
四是提高最低收購價。今年國家繼續實施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在2020年最低收購價基礎上,對小麥和秈稻的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1分錢。
五是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今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專項資金增加到55億元,比上年增加10億元。在糧食產前產后,探索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
這些扶持政策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對穩定糧食生產、提升糧食質量作用明顯,特別是今年氣象年景不容樂觀,面對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多發,以及重大病蟲害重發影響,在糧食生產歷史高位繼續豐收,形勢可喜、來之不易,充分展現了國家政策措施的重大效用。
一是確保糧食面積穩中有增。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中央向各省下達了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面積是約束性指標。從種植情況看,冬小麥面積增加300多萬畝,屬4年來首次增加;夏糧面積增加398.9萬畝,扭轉了連續5年下滑勢頭;秋糧面積也有所增加,穩定在12.97億畝,糧食面積有保障為全年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例如7月在甘肅調研了解到,今年黨政同責壓得實,嚴格落實糧食責任制,將糧食生產目標分解下達各縣,縣與各鄉鎮再簽訂責任書,明確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品種,鄉鎮再分解目標到村,村落實到具體地塊,建立臺賬,確??刹樵?、可考核,保證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三不減”。通過壓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央地共治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優化生產結構、改善糧食品質。今年夏糧量質并增,產量2919億斤,比上年增加62億斤,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37.3%,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4月在山東、河北調研了解到,齊河縣百萬畝小麥每年由政府統一供種,縣本級財政出資1000萬元兜底,良種覆蓋率達100%,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到位率達100%;隆堯縣優質強筋小麥面積30萬畝,占總播種面積達55.4%,比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甘肅推動農業種植結構適應性調整,擴大了全膜玉米、黑膜馬鈴薯和小雜糧生產。調整后的作物生長與降雨同周期,提高了作物與生產要素的匹配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加了糧食產出,奠定了甘肅馬鈴薯聞名全國的基礎,其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
三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國家整合落實直接支持糧食生產資金240億元,比去年增加近60億元。抓住耕地這個要害,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任務。例如甘肅省糧食高質量發展項目向大縣大市傾斜,已建成規?;瘶藴驶G色化馬鈴薯種植基地284萬畝,不僅鞏固了糧食基本生產功能,還實現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的歷史性轉變。
四是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最低收購價格如同影子價格,直接影響糧食價格。提高最低收購價,向社會釋放出重糧信號。由于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提前公布,價格水平能基本保住成本,做到敞開收購、應收盡收,政策兜底效應明顯,使得農民種糧時有了定心丸,基本不用擔心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賣糧難和明顯虧損問題。
五是加快形成糧食服務體系。托管成為受老百姓歡迎的服務模式,綜合托管率不斷提高,實現了土地連片規?;a。新主體積極布局建設烘干設施,增強了技術支撐能力,緩解糧食產后水分高、嘔吐毒素超標等問題,推動節糧減損。例如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玉河家庭農場自行開發了不需要用電、純綠色、無污染、低成本的干燥塔,設施投資3400元,可儲存糧食5000斤。
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主持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請問耕地保護和利用為秋糧豐收提供了哪些保障?未來應如何繼續發揮藏糧于地戰略作用,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孔祥斌(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全國各地嚴格落實黨中央關于耕地保護與利用的重大戰略,遏制了耕地減少勢頭、守住了耕地紅線,顯著提升了耕地質量,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益,為今年的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實的耕地資源保障。
一是堅定落實黨中央關于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戰略要求。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耕地保護“田長制”制度規范,建立起五級聯動的“田長制”制度體系。例如,北京市從優化農田布局、抓好農田保護、加強農田建設、嚴格農田管理明確了“田長制”的主要任務;海南省從占用嚴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優化服務來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將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的問責制度落到實處。自然資源部完善了耕地資源“源頭控制、用途管制、補充耕地”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處理力度。針對耕地向園地無序轉化的耕地“非糧化”問題,自然資源部嚴格控制耕地向園地、林地、草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轉化,提出了耕地與園地“進出平衡”的管理制度。同時,充分利用遙感等信息手段,建立起每半年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的監測制度體系,實現了“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罰”的常態化監測。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已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整治優化4000余畝;江西省新余市今年早稻播種面積達59.58萬畝,超年度預定目標任務。
二是實施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顯著提升了耕地資源抗災減災能力。農業農村部克服疫情、資金等困難,通過實施“強化建設資金保障、推進項目建設創新示范、督促清查問題整改”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黨中央關于在2021年實施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做到了旱能灌、澇能排,顯著提升了耕地資源的抗災減災能力。對我國南方紅黃壤區域的酸冷黏等退化耕地和干旱及半干旱區鹽堿耕地的治理與修復成效顯著,大大提高了中低產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實現了黑土地特殊保護與高效利用,遏制了黑土地退化趨勢。東北黑土地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東北各級政府,針對黑土變薄、變瘦、變硬等突出問題,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農機等措施,在典型黑土耕地區實施以保護性耕作、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壤侵蝕治理、肥沃耕層培育、農業綠色發展為重點的綜合治理示范,使黑土地退化趨勢得到遏制。
盡管各級政府同時實施耕地保衛戰,保障了今年的糧食豐收,但是,耕地保護與高效利用依然存在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艱巨挑戰。據今年發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三調)成果顯示,2019年我國實有耕地19.18億畝,比10年前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二調)數量減少了1.13億畝,而同期建設用地總量較“二調”增加了1.28億畝,年均增加1280萬畝,據測算2035年人口城市化率將超70%,我國未來15年的各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趨勢依然強勁。
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氣候變化的抵抗能力亟需提升。在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國干旱、洪澇、高溫、熱浪、低溫等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影響范圍和強度均顯著增強,影響了耕地生產的穩定性。已建成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低,應對極端天氣災害的能力不足。部分區域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洪泛區,抵御水災能力弱;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設施閑置老化且缺少有效管護,持續減災能力弱。
三是耕地糧食種植比較效益低,耕地“非糧化”趨勢依然存在。2009年至2018年,全國三大糧食作物凈收益由186.39元/畝降低到-85.59元/畝。考慮目前的種植收益水平和老年勞動力(55歲—65歲)的退出,未來約有10億畝耕地(包括三大平原區)的糧食種植收益持續降低。
因此,要嚴格落實國家藏糧于地戰略,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是持續實施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嚴控耕地“非農化”,最大限度減少耕地資源剛性損失。禁止占用南方水熱條件好、北方集中連片和山區及丘陵區坡度小的優質耕地資源;嚴格控制城鄉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基礎設施用地規模和線性工程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嚴格管理城市綠化用地規模、控制自然保護地占用耕地和線性工程綠化占用耕地。建議設立10億畝永久基本糧田作為優質耕地保護核心區,構筑口糧絕對安全的生命線,率先在東北、黃淮海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14個省建立基本糧田保護核心區。
二是持續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提升耕地抗災減災能力。鞏固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有針對性地實施基礎設施再提升工程,特別是針對黃淮海地區可能遇到的極端降雨天氣,要對區域內高標準農田實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對東北糧倉投入,提升應對極端凍害適應能力;啟動西南山區和黃土丘陵區中低產田質量提升工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促進耕地空間重構,提高耕地規?;?。
三是多措并舉,持續提升耕地資源收益能力。完善耕地保護政策體系,建立棄耕地退出和監管機制。完善我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以耕地和設施用地進出平衡為核心的耕地保有總量保障制度;系統優化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施鹽堿地以及戈壁后備資源保護性開發制度。構建耕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的監管體系。建立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生態和布局的政策保障體系;以飼料糧安全為目標建立“糧—豆、糧—草、糧—薯、糧—果”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耕地資源高效利用監控支撐政策體系;建立適合西部設施農用地開發的政策創新體系。
走糧食產業內涵式發展道路
主持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請問如何進一步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糧食產業內涵式發展道路?
劉長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科技創新是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第一動力,我國糧食生產正從傳統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轉向依靠科技創新的內涵式增長道路。
糧食單產提高首先來自新品種生產性能的提升。隨著我國種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種業創新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審定數量快速增加。2019年,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國審新品種達到1526個,是2000年的近45倍。同時,新品種生產性能顯著提升。2017年至2019年,我國黃淮海地區夏玉米國審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與1999年至2001年相比提高了24.3%。
資源集約利用技術、機械化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等快速發展和應用,對糧食單產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一是資源集約灌溉技術、農藝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水資源等的利用效率,緩解了資源偏緊地區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約束,提高了糧食生產潛能。二是機械化相關技術創新,包括適用農機的研發、農地的宜機化改造等,可以在減少勞動投入的同時提高糧食生產管理水平。三是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糧食生產精準化,使得糧食生產能夠更精準地利用資源、把握農時、防治病蟲害和其他自然災害等。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發展和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除了要繼續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數量安全保障水平,更要關注糧食的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和綠色安全等新要求。實現這一轉變要求科技創新發揮更大作用。第一,要繼續圍繞糧食穩定增產加快技術創新,重點加強土壤健康與地力提升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在自然災害風險依然突出、氣候變化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重點加強抗逆新品種、植保技術、災害監測預警防控技術等的研發。第二,圍繞糧食作物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加快科技創新,重點面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特色、優質、專用品種的研發,如強筋、弱筋小麥,青貯專用玉米等;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技術,促進糧食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第三,圍繞糧食生產的綠色安全與可持續加快科技創新,重點加強綠色投入品、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節水灌溉等資源節約型技術、糧食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畜禽糞便處置與科學還田技術等創新。第四,圍繞糧食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加快科技創新,重點發展智能農業機械,基于遙感、大數據等的糧食生產服務技術,實現生產決策、自然災害防治、病蟲害防治等數字化、智能化。
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但是與國際種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打好種業翻身仗要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轉變育種模式,縮小育種技術階段差距。加快建設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模式,通過規模化、專業化協作有序落實育種的規劃目標。在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從傳統育種向傳統育種和分子育種、生物育種協同的轉變。建設基于“生物信息+模型預測”的高效育種體系,推動我國種業發展進入智能育種階段。
二是推進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實現國內種質資源應保盡保,減少主要糧食作物地方品種的喪失。加大對境外種質資源的引進力度,解決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不足的問題。加快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發掘優異種質和基因資源,將種質資源轉變為育種的種質基礎。建設全國統一的種質資源數據庫,構建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機制;建設種質的基因庫,為智能化育種模式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與部分重要農產品核心種源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的前瞻性布局,力爭在基礎理論、機理機制和工具方法研究上早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聚焦核心種源自給率較低的重要農產品,加大攻關力度,力爭早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實現進口替代的突破,保障核心種源供給安全。
四是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凈化種業市場,優化種業原始創新環境。加快改變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的現狀,通過引入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復的模仿修飾性育種,強化對品種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套牌等品種權侵權行為。
-
程國強: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詳細] -
張慶豐:投資自然資本,助力綠色復蘇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即將于中國昆明召開。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對于開啟自然資本評估新時代、發展益于自然的經濟模式至關重要。[詳細] -
譚智心:夏糧豐收筑基礎,農穩社稷安天下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夏糧產量數據,全國夏糧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分別達39657萬畝、367.7公斤/畝、2916億斤,比2020年分別增長1.0%、1.1%、2.1%,喜獲“十八連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