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新時代在社會建設上的實踐、成就和經驗,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就是增進民生福祉。社會建設搞得好不好,關鍵看人民滿意不滿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這就要求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薄kS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二是加快補齊民生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些年來,無論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等,都體現了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
三是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通過黨建引領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把完善基層治理建立在滿足基層群眾生活需要基礎上,建設簡約高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發揮基層社會治理在應對突發性事件中的基礎性作用等,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作者:丁元竹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
-
如何理解“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破除西方強加給全世界的現代化“定理”,為人類發展道路提供了全新選擇。[詳細]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質與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破除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詳細] -
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 [詳細] -
李長安:“守法規”“講道德”并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日前發布,將自3月20日起施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