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現代農業的最重要生產要素,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產量、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對糧食安全和生物安全具有決定性影響。要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藏糧于技,做到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農作物種子為什么必須實現本土化?首先,農業生產也是生物生產,具有顯著的地域性。一個外來物種未必完全適宜本地的氣候和水土條件,同時,引進物種也要進行適應性選擇,一個地方的優良品種,直接引進到另一個地方,可能就會成為劣質品種。
更重要的是,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飯碗要裝中國糧,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從現代種業創新過程看,現代種業創新本質上是在浩瀚的種子資源中找到有價值的遺傳基因,再通過選育、繁育等復雜過程,生產出可供農民選用的種子。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科技經費投入,成功之前要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才有可能育成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愿收購、農民更加喜歡種植的種子。
從現代種業創新主體來看,當前現代種子研發的生物資源、選育技術和推廣應用往往由生物技術類的跨國企業來控制。這些跨國企業通常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對優秀人才吸引力強,育種主要以農民選擇為導向,遵循育種規律,容錯和激勵約束機制健全。目前較成功的生物技術類跨國企業,主要由一些西方國家主導,這與這些國家現代種子創新起步早、積累多,國際資本市場發達等因素直接相關。
如果技術無國界,那么這些在西方國家注冊或上市的生物技術類跨國企業,能夠通過選育出優良品種向全世界推廣,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從而造福世界。然而遺憾的是,一些西方國家出于地緣政治目的,對包括生物技術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及相關個人,通過直接干預和制裁等手段,迫使其在特定國家和地區停止供種,使現代種子也成為西方一些政治勢力謀求地緣政治私利的工具。俄烏沖突爆發后,受西方制裁俄羅斯的影響,一些育種跨國企業宣布停止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非必要業務”,就是生物技術類跨國企業被工具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旦這些跨國企業被當作政治工具,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種子服務體系將會遭遇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原因在于,目前全球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優勢的現代種子,單產水平較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免去打藥與除草,種植省力,深受加工企業青睞,便于打造品牌,農民種植后銷路也好。但是,與傳統種子不同,現代種子的各種優勢只能在種植的第一代表現,農民無法留種,農民要用現代種子,只能不斷地從市場上購買。與此同時,農民選用現代種子,也就意味著要放棄傳統的種子及服務體系。因此一旦跨國種子企業中斷推廣應用服務,農民會變得無所適從,短期內農業生產所受的影響不言而喻。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從科技競爭的角度來說,種子選育屬于生物技術前沿科技的一部分,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誰搶先占據了種子研發前沿的制高點,誰就能占據重要位置。按照相關規定,誰獲得核心種源的知識產權,其他種子研發主體要么必須付費,要么不能使用該核心種源。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當前我國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大豆全部為自主品種,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實現了糧食生產基本用中國種子。
接下來,中國要加快構建特色現代種業體系,著力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種業科技支撐,進一步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強化資金保障,組織精干力量,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優先開展生物育種和基因編輯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不斷培育出更受農民歡迎、更好滿足社會需要的優良品種。今年開始,我國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精準鑒定評價,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同時也要指出,多年來,不少跨國種子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作出了很大貢獻。在科技攻關育良種、端穩中國人自己飯碗的同時,也要繼續讓跨國種子企業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積極作用。(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
【地評線】漫評:把種子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詳細] -
用科技創新守護好農業的中國“芯”
2021年以來,海南省為推進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建設,進行了制度創新的探索,努力吸引科研人才,匯聚科研力量。[詳細] -
攥緊中國種子 端穩中國飯碗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