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財政貨幣政策以就業優先為導向,穩住經濟大盤。其中,針對當前物價形勢,會議提出,確保物價穩定和確保能源供應。
同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1%,環比上漲0.4%;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0%,環比上漲0.6%。
CPI溫和上漲,是繼去年11月之后再次回到“2”時代,但仍處在合理區間。在推高4月份CPI漲幅的因素中,食品和非食品因素都起了作用。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區出現反彈,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導致物流受阻,物流成本上升,加之居民囤貨需求增加,造成食品價格無論環比還是同比,都比上月有所上升。環比看,食品價格由上月下降1.2%轉為上漲0.9%,影響CPI上漲約0.17個百分點。同比看,食品價格由上月下降1.5%轉為上漲1.9%,影響CPI上漲約0.35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2個百分點,上漲2.2%,漲幅與上月相同,影響CPI上漲約1.78個百分點。其中,受國際油價高位徘徊的影響,汽油和柴油價格環比分別上漲2.8%和3.0%,但兩者同比價格分別上漲29.0%和31.7%,環比漲幅與同比漲幅形成鮮明對比。
PPI環比和同比漲幅均有所回落。盡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但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保供穩價決策部署,從而減弱了PPI漲勢。
環比看,PPI上漲0.6%,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同比看,PPI上漲8.0%,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在保供穩價政策效果繼續顯現的影響下,國內相關行業價格漲幅回落。在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同比價格漲幅回落的有22個,比上月增加1個,漲幅擴大的有9個,比上月減少3個。需指出的是,由于中國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大豆等,對外依存度較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將會對PPI走勢持續產生影響。
從影響4月份物價走勢的因素看,新一輪疫情沖擊、國際局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是主要因素。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未來物價或將面臨一定上漲壓力,這尤其體現在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上。
有效應對穩物價所面臨的新挑戰。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方針不動搖,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圍繞穩物價關鍵環節,持續扎實做好保供穩價工作,保障重要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供給和價格穩定。針對當前物價形勢,5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具體舉措。
在穩定物價方面,要確保糧食產量和供應穩定,夯實穩物價基礎;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進一步暢通物流特別是重點地區物流,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確保能源供應方面,在前期支持基礎上,再向中央發電企業撥付500億元可再生能源補貼,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注資100億元,支持煤電企業紓困和多發電;要優化政策,安全有序釋放先進煤炭產能。
這是繼4月20日部署確保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和確定能源保供增供舉措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部署糧食生產供應和提高能源保供能力,顯示了中央對穩物價工作的高度重視并釋出有力舉措。
不啻如此,近段時間以來,面對更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頻發給穩物價帶來的風險挑戰,中央持續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確保國內糧食和能源價格總體穩定。比如,3月,中央財政下達資金200億元,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從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對所有煤炭實施稅率為零的進口暫定稅率,降低進口成本,促進煤炭進口……
可見,在國內外因素疊加作用下,雖然存在國際輸入性因素以及部分鮮活食品短期供給壓力,通脹壓力有所抬頭,但隨著中央一系列保供穩價政策措施的陸續落地和成效持續顯現,保持物價總體穩定是有基礎的,也存在有利條件,物價有望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
萬喆:應對全球通脹危機需綜合施策
自去年起,通貨膨脹就成為全球經濟討論中的高頻“熱詞”。 [詳細] -
歐洲經濟復蘇面臨壓力
歐盟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3月通脹率從2月的5.9%飆升至7.5%,創下歐元誕生以來的歷史新高。 [詳細] -
劉英: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
美俄博弈及其制裁與反制裁將繼續沖擊產業鏈供應鏈,甚至進一步加劇通脹。通脹不降,美聯儲加息難停,抬高的利率還將帶來次生災害,抑制復蘇脆弱的美國經濟,美國經濟前景堪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