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理論 > 資訊

      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

      發布時間:2022-05-20 09:20:00 經濟日報

        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農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如何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本期邀請4位專家進行討論。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保險覆蓋面和承保率雙提升

        主持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如何?

        楊汭華(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我國自2007年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推進農業保險實踐創新活動,農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拓展。從2007年至2021年,農業保險標的從玉米、水稻、小麥、棉花、大豆、能繁母豬增至種植、養殖和森林等16個大宗農產品和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農作物播種面積承保率從不足10%增至超過60%,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麥平均承保率超過70%。參保農戶從5000萬戶次增加到1.88億戶次,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4億元增至976億元,相應農業保險風險保障額從1126億元增至4.72萬億元,對農業生產總值保障程度則從2.31%增至33.40%。風險保障領域由以生產風險為主擴展到生產與市場兩種風險并重,種養業面臨的主要風險都已納入保險責任范圍。2019年農業保險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通過擴面、增品、提標,農業保險險種體系趨于完善,險種保障水平和重要農產品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

        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政策導向性逐步強化。財政部多次調高對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擴大補貼范圍及作物,并針對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實力調整補貼比例。2021年12月財政部修訂《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從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補貼由35%提高至45%,將中央財政保費“以獎代補”試點覆蓋范圍推至全國,支持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鼓勵地方財政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模經營主體支持力度。

        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研發農業保險巨災、氣象指數和農作物損失評估等模型,助力提高農業風險管理精準性。頒布三大糧食作物成本保險行業示范條款、三大主糧作物基準純風險損失率表等,推進農業保險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建成“縣區支公司+三農服務站(點)+鄉村協保員”三級農業保險基層網絡服務體系,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和99%以上鄉鎮。保險機構對數字技術應用已經成為常態,“3S”技術、無人機、移動設備終端等數字技術,在標的核準和災損確認精度等方面提高了農業保險服務效率和質量。

        農業保險服務領域不斷延伸。目前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包括:生產要素保險類,如農業機械保險、大棚保險、育種保險等,是農業生產環節的重要險種;保證保險類,如農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成為農民融資增信的重要工具;責任保險類,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涵蓋農產品種植養殖、流通、餐飲等環節的責任風險;“保險+”衍生產品類,如“保險+期貨”“保險+期貨+訂單”等模式,促進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綜合保險類,如家庭農場綜合保險,一攬子覆蓋家庭農場的多個種養業生產風險。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尚存一些短板。

        其一,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有待完善。仍以生產環節物化成本保險為主、保障水平低、險種少。對于新型經營主體而言,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涉農保險難以滿足需要。其二,農業保險與其他政策協同不夠。各級財政部門應加強與農業農村、保險監管、林草等有關單位以及承保機構的協同,推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與其他農村金融和支農惠農政策有機整合,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其三,農業保險教育薄弱。對于地方政府,需要普及保險知識,加強其對農業保險的認識,以更好推動保險工作。對于農民,需要通過保險培訓和服務增加其對保險的認同感,提高保險意識。同時,需要加快專業交叉性、復合型保險科技人員的培養。

        加強農業再保險體系建設

        主持人:發展農業再保險意義何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龍文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金融保險研究室主任):建立中國農業再保險體系有重要意義。一是完善農業保險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發展農業再保險為農業保險直保機構提供再保險保障,補齊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和農業保險經營體系的短板,對于有效緩解直保經營機構承保壓力,穩住農業基本盤有重要支撐作用。二是國家強化農業保險管理的重要手段。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已經家喻戶曉,隨著直保端業務量的拓展,財政支持農業保險補貼的資金量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通過再保險體系對農業保險直保業務發展提供合理引導。

        我國農業再保險經歷了較長時間探索,從中國財產再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部分地方開展的共保探索、地方財政出資購買國際再保險,到建立“中國農業再保險共同體”,成立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完整的農業保險經營管理體系。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開業,目前已與35家農險直保經營機構簽署再保險標準協議,分保其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20%,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約1萬億元風險保障。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分散農業大災風險、穩定農業保險直保機構賠付能力方面的作用已經顯現,逐漸成為我國農業再保險市場的主渠道,成為服務和推動農業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例如,在應對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災害過程中,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提供及時快速的再保險賠付,有效緩解了農險直保機構的賠付壓力,使投保農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農業再保險經營管理還面臨一些挑戰。技術支持體系不適應發展需要。農業再保險經營需要強大的數據系統,涉及農業、氣象、國土、森林等多個部門,這些數據的取得、整合、應用等都需要有力的技術體系作支撐。一些大面積災害需要利用衛星數據,僅靠直保公司單獨購買,成本非常高,迫切需要再保險體系對這些能夠共享的數據進行統籌。

        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增強。隨著我國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再保險公司看到市場潛力,外資再保險巨頭紛紛利用WTO規則瞄準機會搶占中國農業再保險市場。對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來說,面臨一定國際競爭壓力。同時,由于我國國內的再保險承保能力暫時無法承接全部的農業再保險業務,因此,也需要國際再保險公司的參與,通過學習國際再保險市場的新理念、新經驗等,在競爭中提高經營能力。

        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農業再保險發展。

        出臺農業再保險監督辦法。健全和完善農業再保險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制度,明確農業再保險特殊性,加快出臺針對農業再保險業務監管辦法。

        加強共享技術研發和應用。在國家層面推進農業保險風險區劃工作,再保險公司據此建立起科學的保險費率厘定和動態調整機制,為農業保險的精細化管理和提高財政補貼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提升再保險公司管理國際化水平。全面學習國際再保險人和發達國家開展農業再保險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整合多方信息資源,建立權威可靠的數據平臺,提高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

        完善“保險+期貨”模式

        主持人:“保險+期貨”模式與傳統農業保險模式相比有哪些創新升級?

        王國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農業保險因其保險標的的生物學特性更容易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國內外實踐證明,在政府補貼一定比例農業保險保費的情形下,保險公司對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尚可承受,但市場風險往往超出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涉及市場風險的價格保險及收入保險的產品創新因此而裹足不前,無法滿足農場和農戶對價格保險及收入保險日益增長的迫切需要。

        “保險+期貨”模式是我國農業保險實踐中的一項有益探索,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影響卻很大,已連續六年被“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保險+期貨”的農業保險模式是指保險機構和期貨公司基于我國現有農產品期貨合約作為保險標的設計相應保險產品,投保人根據自身需求向保險人購買,同時保險機構通過期貨公司購入場外看跌期權轉移自身風險,期貨公司最終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風險管理,形成風險分散的閉環。通過保險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強強聯手,進一步激活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功能,推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實現參與主體互利共贏。

        2015年8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大連市分公司與北京偉嘉集團簽訂300噸雞蛋價格保險合同,與錦州義縣桂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義縣華茂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分別簽訂800噸、200噸玉米價格保險合同,與新湖期貨公司簽訂業務合作協議,這標志著我國農產品“保險+期貨”模式試點的破冰之旅。其后,2016年8月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啟動白糖和棉花試點項目;2017年5月上海期貨交易所(簡稱“上期所”)推出天然橡膠保險試點;2019年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推出粳米“保險+期貨”試點;鄭商所在2018年、2019年、2021年推出蘋果、紅棗、花生試點品種。大商所在2021年推出生豬期貨之后,30多家期貨公司聯合9家保險公司,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啟動86個“生豬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覆蓋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25個省區。

        我國三大商品交易所對“保險+期貨”模式給予巨大支持。大商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險公司聯合期貨風險管理機構已累計開展930個“保險+期貨”試點,惠及全國27個省(區)。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期貨機構在貧困地區累計推行600多個“保險+期貨”項目,名義本金累計達188.3億元。

        我國三大商品交易所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保險+期貨”產品線。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大商所的“保險+期貨”試點以國家級貧困縣為重點。2018年,大商所投入約1.6億元補貼資金鼓勵“保險+期貨”模式創新。2019年,大商所投入1.7億元支持“農民收入保障計劃”。2020年,大商所針對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專設項目安排,投入資金約5200萬元。鄭商所則對邊遠地區特色農產品的支持情有獨鐘。廣西白糖、新疆棉花、陜西紅棗都是其“保險+期貨”支持重點。2020年鄭商所開展了3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上期所的“保險+期貨”試點在云南、海南的天然橡膠試點項目成效顯著,為海南、云南兩省的25個縣近20萬噸橡膠現貨提供風險保障。

        大商所、鄭商所及上期所保費補貼的大量投入雖是我國目前“保險+期貨”模式的優勢,但也是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保險+期貨”過度依賴于三大商品交易所的保費補貼,一旦三大商品交易所的保費補貼政策發生變化,“保險+期貨”模式將無法持續。即使未來三大商品交易所保費補貼不減,過度依賴商品交易所補貼而維持的“保險+期貨”模式也無法滿足農業部門日益增長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的需要。

        在未來發展中,如何構建“保險+期貨”的各參與主體之間公平合理的權責機制,實現各級政府部門、商品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保險公司、農場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多贏格局,是一項值得從各個層面和角度進行研究的緊迫課題。

        增強農業保險保障能力

        主持人:如何補齊短板,充分發揮保險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張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提升初級產品保險保障水平。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一是積極推進糧食作物高保障保險試點。系統總結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前期試點經驗,扎實推進試點范圍擴大工作。試點省、試點縣應成立專項工作機構,制訂工作推進方案,并將試點績效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綜合發展考核和糧食安全責任考核范圍之內。二是加大大豆油料作物保險財政支持力度。以東北和黃淮海等大豆優勢產區為重點,推動大豆保險擴面提標,加大保險對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助力大豆油料作物增產和擴種。三是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覆蓋面。針對地方特色農產品面臨風險特點開發新險種,并將其納入政府“以獎代補”保險覆蓋范圍,促進菜、蛋、肉、奶等民生產品穩價保供。

        推動農業保險風險區劃工作扎實落地。我國農業生產風險評估與保險費率分區較為滯后,已引發農業保險經營中道德風險、逆選擇、高賠付和高費用等問題。建議在工作進程上,先以正在實施的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的險種為重點,2022年底完成試點省三大糧食作物生產風險區劃圖和基準費率表,并應用于農業保險產品定價和保費補貼中,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生產風險評估和保險費率分區全覆蓋。在工作精度上,原則上將農業生產風險評估和保險費率分區的空間單元落實到縣市級水平,有條件的地區可進一步延伸到鄉鎮級水平。

        加快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建設。當前,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旱澇災害頻發,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壓力明顯加大。建議加快國家層面農業保險大災基金建設步伐。加強頂層設計,按照直保、再保、大災基金、緊急融資等多層分散模式,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參與、全國統籌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提高應對全國性、區域性極端特重大災害風險的能力。加強工作機制保障,組織開展農業保險大災基金運行機制設計和運營管理等工作。

        加大現代科技在承保理賠中的應用。承保理賠不規范、定損標準不明確等問題影響參保農戶的獲得感和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為加強農業保險精確承保精準理賠,應推進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農業保險業務中的應用。加強農業保險相關數據共享。打通國內衛星遙感、土地確權、自然災害、動植物疫病和保險業務數據的共享服務渠道,降低農業保險數據獲取成本,加速農業數據與農業保險業務深度融合。制定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業務科技應用標準。編制農業保險科技應用的驗標、定損與測產相關技術規范,統一規定科技應用的技術流程、采樣規則、技術指標、結果形式和精度要求,保障遙感等科技評價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建立農業保險損失核定委員會。各地因地制宜建立政府主管機構授權的農業保險損失核定委員會,對出現重大意見分歧的遙感評估結果進行核定。同時,設立第三方專業技術鑒定機構,接受政府核定委員會委托,對科技公司或保險機構制作的農業保險損失評估結果進行技術審驗。

        加強農業保險在促進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作用。農業保險要對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需求,不斷擴展服務范圍,從服務一產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建議樹立綜合風險管理理念,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整體視角把握農業保險,提供覆蓋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專項保險服務。鼓勵保險產品創新,針對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風險和新需求,開發保障產業鏈暢通和產業融合發展諸如農產品儲運保險、土地流轉保險、電子商務保險和鄉村旅游保險等特色化農業保險產品。加大“農業保險+”服務供給力度,推動農業保險與擔保、信貸、期貨等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提升保險金融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綜合效能。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一级黄色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 免费看毛片电影| 2022国产在线视频|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美日韩在线高清|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午夜a成v人电影| 曰批视频免费40分钟试看天天| 女人和男人做爽爽爽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你懂的视频网站| 粗大挺进尤物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a级黄色毛片视频| 日韩制服丝袜电影|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色聚网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视频第一页|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噜噜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黑丝|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日本按摩xxxxx高清|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