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各國競爭的主戰場。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是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最前沿,知識和技術含量高,要想在競爭中取勝離不開人才的作用。
在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人才也快速增長。相關研究顯示,2013年至2021年,以傳統和新興數字人才培養高校和專業數量為評價指標的數字人才指數由1000增至6440.46,增長了6.44倍。但數字人才的數量遠不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數字人才缺口巨大,而且伴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快速推進,這一缺口還將繼續擴大。數字人才缺口主要表現在數字管理人才、數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人才、數字應用人三類人才。
我國數字人才之所以供不應求,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而數字人才培養有一個過程,供求速度不匹配。二是高校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專業和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招生規模不能滿足數字人才培養的需要。三是產學研協作培養數字人才不夠,尤其是通過此方式培養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數字人才不夠。四是數字技能職業培訓滯后,導致數字技能不能滿足需要。五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從國外引進高素質數字人才減少。六是對數字人才激勵不夠,尚未充分挖掘其潛能。
針對數字人才短缺的現實,應多措并舉,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數字人才隊伍。
首先,健全高校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新學科建設,鼓勵和支持高校在專業設置、師資配備、招生規模等方面向數字人才傾斜。引導高校加大各類數字人才培養力度,在各專業基礎培養環節增設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相關課程,提高實踐課程比重。支持高校探索“課程設置先于專業形成”的培養體系,依據數字經濟發展新需求,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支持職業院校開設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應用類專業和課程。
其次,強化產學研協作培養數字人才。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專家、設施和資金等資源,聯合培養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數字人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等,貫通式地培養數字人才。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探索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數字化轉型與數字人才培養良性循環。
再次,加快數字技能職業培訓。加快數字技能職業培訓機構和平臺建設,鼓勵發展市場化培訓機構,健全數字技能職業培訓體系。制定數字技能職業培訓標準,不斷完善數字技能培訓課程體系。推進數字技能職業等級認定,將數字人才納入各類人才計劃支持范圍。實施全民數字技能提升計劃,組織開發數字技能通用培訓教材,重點培養全民數字化思維和基礎數字技能。鼓勵公共數字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
第四,大力引進海外高素質數字人才。完善海外引才引智制度,制定海外數字人才引進規劃和需求清單,不斷擴大海外高素質數字人才引進規模。建立面向全球的引才網絡平臺,扶持本土獵頭機構,鼓勵其引進國內急需的高素質數字人才。優化數字人才引進結構,重點引進全球優秀青年數字人才、關鍵核心數字技術人才、實用型數字人才。
最后,加大對數字人才的激勵力度。深化數字人才“引育留用”體制機制改革,激勵更多相關學科人才到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領域發展。加快建立數字人才職業技能認定、執業資格審查、評價考核制度。保護數字人才知識產權,建立充分體現數字人才知識和技術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強數字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醫療等福利保障。建立數字人才榮譽激勵機制。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數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設”打造
近年來,智慧城市的價值日益凸顯,與其內涵相近的智能城市、數字城市也成為熱詞。連接——搭建城市數字文化應用服務平臺,將智慧城市建設、公共文化資源管理服務等與市民文化體驗打通。[詳細] -
數字物流迎來發展機遇期 市場規模增長至1280.5億元
據介紹,數字物流是數字技術與傳統物流產業的融合,包括智慧運輸、智慧倉儲、智慧配送等。專家表示,隨著標準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我國數字物流行業將迎來發展機遇期。[詳細] -
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論員觀察)
當前,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詳細] -
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論員觀察)
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是為了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