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由之路。技能型職業人才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職業教育肩負著向社會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職責,是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把職業教育作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重大現代化戰略部署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好人才之基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2022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所致的賀信中指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并釋放出“中國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教育部發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超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中國職業教育與中國現代化共生發展,發揮著服務經濟發展和支持產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我國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堅持黨的領導,以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能力為基礎,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目標。我國職業教育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同時積極推進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持續深化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匯聚制造業發展新動能鑄造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我國職業教育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組織模式。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發揮居中統籌作用,根據制造業產業布局和行業發展需求,鼓勵學校發展先進制造業所急需的新興專業,為制造業科技創新發展及時且持續地輸送高素質技術人才。同時,我國職業教育體系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推進多元化辦學,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特別是我國職業教育注重發揮企業作為辦學主體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利用市場需求引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調整,促進職業教育與制造業市場需求的有效契合。
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是產教研融合發展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我國職業教育堅持教育、產業和科研的有機結合,面向制造業發展和區域發展需求,創新教育組織形態,促進職業教育中教學、科研同產業發展的聯動。對于制造業發展需求,我國職業教育不僅積極推進學科專業建設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并且建立完善緊密對接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業院校科研體系。大力發展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和精密儀器等高端制造業的緊缺學科專業。在區域發展需求方面,我國職業教育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劃分,優化資源教育區域布局,引導職業教育資源向制造業集聚區集中。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直接對接制造業集聚區,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度和貢獻度,為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高效、循環、可持續的智力支持。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關鍵。職業教育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我國新發展格局構建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應繼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引領的實施原則,深化產、教、研相融合的職業教育實施路徑,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轉型升級注入更強勁職教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更堅實基礎。
(作者:李軼楠,系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
-
物價保持平穩運行——透視2022年全年CPI和PPI數據
2022年以來,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詳細] -
穩固脫貧基礎,助力鄉村振興(人民觀點)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鄉村振興統攬新時代‘三農’工作”“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詳細] -
穩物價保民生,多措并舉有信心(經濟新方位·大力提振市場信心)
1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22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0%,物價運行總體平穩,順利實現年度調控目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