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經濟繁榮程度通常被視為一座城市經濟便利度和市場活躍度的晴雨表。今年春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成為市場亮點。多地聚焦“不夜城”特色,激發夜間消費活力。文旅部數據顯示,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客流量達5212.2萬人次,平均每個集聚區每夜3.06萬人次。在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的當下,“夜經濟”成為備受關注的發力點。
夜間經濟流光溢彩、夜間消費蒸蒸日上,離不開政策的托舉支持和保駕護航。去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全面促進文化消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發展夜間經濟”。早在2019年,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就首次提出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隨著2021年、2022年兩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相繼公布,“夜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全國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已達243個,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
近年來,全國多地出臺相關舉措發展夜間經濟,鼓勵夜間餐飲、文化娛樂、旅游等活動。讓城市找回煙火氣,更好滿足百姓便利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還需打好組合拳,讓火起來的“夜經濟”持續火下去,不僅要“出圈”,更要“破圈”,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以高質量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
豐富“夜經濟”產品供給,形成以“夜游、夜景、夜秀、夜讀、夜市、夜娛”等為代表的產品鏈條。在夜間餐飲、夜間購物等常見業態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政策引領、品牌引流,推動新業態向品質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優化升級,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夜生活更舒適、更豐富、更便利的期待。比如,培育夜間游覽、休閑健身、醫療保健等多種夜間經濟業態,促進城市“夜經濟”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夜間經濟更加豐富多彩,讓城市更有生機活力。
打造夜間消費“文化IP”,把城市歷史文化肌理有效轉化為旅游資源與文創產品。比如,依托當地文物古建、非遺資源等,策劃組織戲曲、歌劇、音樂、相聲、電影、讀書等主題鮮明的文化休閑活動,樹立文化地標,擦亮城市文化新名片。發展24小時實體書店、便民書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藝術街區、小劇場、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延長開放時間,逢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放夜場參觀,舉辦夜間文化、旅游活動,形成沉浸式體驗模式,吸引更多消費者。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夜間交通、安全、環境等配套措施。政府要發揮好“有形的手”作用,一方面,加強對夜間消費產品、服務質量、價格的監管,營造開放、有序、活躍的夜間經濟環境;另一方面,鼓勵各經營主體誠信經營、保證質量、強化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夜經濟”既豐富多彩,又安全有序,持續提高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推動“夜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在對接消費需求上出實招。比如,完善夜間標識體系、景觀小品、休閑設施、燈光設施、環衛設施、公共WiFi及5G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點亮夜間消費場景。
火起來的“夜經濟”不應成為以城市為主體的“獨角戲”,要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讓城市夜間經濟向有條件的鄉村地區擴展,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更好滿足廣大農民朋友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黨建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基地研究員)
-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正邁出新步伐,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持續提供動力。 [詳細] -
韓喜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從本質上、整體上、多向度地把握了現代化內涵,改變了以往理論界對現代化內涵的片面認識。 [詳細] -
賈若祥:完善促進共同富裕制度體系
促進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聚焦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不斷完善切好分好財富“蛋糕”的制度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詳細] -
趙崢:以科學戰略安排引領未來
戰略安排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連續性和傳承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