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在科學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中,明確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邁上新征程,我們必須全面深刻領會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開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新發展階段堅持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
這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綠色發展,首先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對發展壓力越來越大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只有徹底轉變過去那種粗放型生產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堅持走兼顧經濟與生態的綠色發展新路,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也是順應國際社會向綠色低碳發展的大勢。當今世界,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這一新的文明變革已成為時代潮流,得益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力資源的不斷豐富發展,生態化生產方式蓬勃興起,產業結構全面向綠色轉型,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在應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這一生態環境大國博弈中占據主動,并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起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后勁。
這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的必然要求。堅持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不僅是解決環境資源困境的經濟發展問題,更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和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期盼值更高。綠水青山就是幸福生活,良好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對人民群眾由“求生存”向“求生態”、由“求溫飽”向“求環保”需要的轉變,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等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生態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生命源泉,如果將人類與自然對立起來,以凌駕自然之上的態度去主宰和征服自然,最終必將危害人類自身生存的根基。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給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性造成極大破壞,嚴重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人類歷史充分證明,違背了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工業文明發展老路,注定是行不通、走不遠的。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生態環境的惡化呼喚綠色發展。只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齊心協力共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加快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根本變革,才是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根本之途。
不斷開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毫不動搖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科學思想理論體系,需要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不斷領會和深入挖掘。要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學習,全面把握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行動自覺。要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作為檢驗政治忠誠的重要標尺,確保令行禁止。
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要準確把握“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論斷,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的意識,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抓鐵有痕的過硬作風推進經濟增長低碳化,確保實現“雙碳”目標。要堅持標本兼治,深入打好環境污染攻堅戰,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牢牢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做好生態環保工作,努力多做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好事、實事、難事。
樹立綠色文明新風尚。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戰略性任務,需要全社會形成共同意志和行動。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整體自然觀、綠色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激發社會力量和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的內生動力和主觀能動性。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強化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弘揚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建立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嚴肅查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要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造福世界。
(作者系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
-
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人民融觀察)
環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屆全國政協新設置“環境資源界”這一界別,是全國政協界別3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今年全國兩會上,“綠色發展”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 [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徐楓燦:夢想是綠色的,那是青春
全國人大代表徐楓燦是陸軍首批自主培養的女飛行員。[詳細] -
張克勤代表:保障綠色安全的農產品供給關鍵是科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介紹,線蟲雖小,但對農作物損害很大,會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