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圈是中高端消費重要平臺,它不僅是吸引國際游客的重要載體,也在促進城市消費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各國發展經驗看,世界級消費城市都擁有充分體現自身特色、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在城市現代化和人文特質兩方面領跑全球。城市“后街”在積淀城市人文底蘊和培育特色商業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在城市商圈發展中逐步成為扮演重要角色的獨特區域,“后街經濟”也成為打造標志性商圈的有力抓手。
發展“后街經濟”可以為打造城市標志性商圈提供新動能
“后街”的概念與“主街”相對,主要是指商業中心內部或周邊的支馬路,“后街經濟”是利用支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為引領、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商業街,協同主街構成兼具商業硬實力與人文軟實力的商圈發展模式。從空間形態看,后街多為非標準商業空間,空間形態呈“塊狀”;主街通常是標準化的商業區,空間形態呈“條狀”。從承載功能看,后街是特色品牌和獨立小店的創新創業地,個性化、多元化的商業形態為消費者提供圈層化消費模式;主街上往往有大型商業綜合體,頂級奢侈品牌、快消品牌、連鎖品牌等是其入駐主體,主要滿足公眾的普遍性需求。
發展“后街經濟”可以為打造城市標志性商圈提供新動能。首先,可協力主街,提升商圈能級。連片發展是打造世界級商圈的不二選擇。目前北京主要商圈缺乏商業空間縱深和厚度,升級改造的單個項目與街區規劃、城市更新單元之間的銜接性不足。在減量發展背景下,需以“后街經濟”為突破優化商圈發展格局,提升商圈規模和輻射范圍。其次,可迎合消費導向,動態優化商圈業態配置。消費升級趨勢下,傳統商業街區發展多元化特色商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北京主要商圈的業態配置與消費需求仍存在一定程度錯配,難以滿足全客層的細分需求,且商圈主街與周邊街區業態有明顯斷層,周邊人口消費需求難以就近釋放,需依托“后街經濟”完善商圈功能配置,提升消費能級。最后,可兼容多重發展目標,促進商圈功能全面升級。城市核心商圈具有“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形象名片”功能。北京核心商圈空間資產權屬復雜,各產權主體追求“效益至上”造成鋪連鋪、店連店的密集格局,商圈空間的共享效用不足,且整體風貌與城市文化融合不足,逐步喪失了作為城市商業文化開放性展示和體驗空間的功能,需借助“后街經濟”優化城市商業風貌、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區域價值。
國際大都市發展“后街經濟”的典型模式
全球多個大都市的探索實踐表明,“后街經濟”多為“物理空間改造+新經濟模式”的組合形態,同時在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下形成了多種新型發展模式。
眾創后街——新產業的聚集地。紐約第五大道主要圍繞“社區”概念對“后街經濟”進行規劃,以“產業就近聯動”的思路,聚集500余家科創企業及創新人群,通過嫁接商務與商業,形成了集眾創空間、創意書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廳、健身房等為一體的完整創新工作生活生態圈,促進商圈區域商業服務業以年均4%左右增幅穩步遞進。
潮牌后街——新品牌的孵化地。東京原宿表參道后街注重利用多樣化商業空間培育壯大本土原創品牌,如,貓街匯集了眾多由年輕“潮客”創立的個性化服裝店和手工藝小店,這些小店大多以較低的租金成本將臨街住宅改造而成,吸引大量時尚潮流年輕人聚集。與表參道的大眾品牌、輕奢品牌、頂級奢侈品牌形成滿足全客層時尚消費需求的梯度化品牌矩陣。
科技后街——新模式的試驗地。倫敦牛津街向“后街經濟”植入創新商業理念和前沿實踐。如,以節能環保為主題將鳥街打造為沉浸式智能道路,通過步行發電感應地磚、清潔空氣長椅等各項新潮技術提升商業街科技感和舒適度,并以配套App鼓勵消費者以步行發電量記錄換取周邊商家折扣獎勵,創新的零售模式聚集了極高人氣,帶動牛津街營業額大幅提高。
網紅后街——新地標的打卡地。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商業化改造,發展具備“豐富的文化與空間消費”的“后街經濟”。例如,蒙田大街在保留街區建筑歷史風貌基礎上融入現代商業,營造兼具本土風情和時尚風格的消費場景,不僅有雅典廣場酒店、香榭麗舍劇院等經典建筑,還集聚了一批網紅餐廳,通過店鋪外立面美化及影視劇拍攝地、社交媒體的宣傳效應,成為香榭麗舍大街商圈的街拍打卡勝地。
推動商圈“后街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
加快推動商圈功能縱深布局,構建“后街經濟”發展框架。首先,以“科學規劃+精準定位”做好戰略規劃。“后街經濟”建設發展是綜合度高、專業性強的系統工程。建議設立“后街經濟”建設管理專班,在規劃定位、具體實施等各個方面協商共識、整合資源,加強市級層面的統一規劃引導;委托專業機構調研商圈周邊支馬路存量資源、公共環境、商業基礎等相關條件,根據商圈發展需求、區域空間結構等集中連片規劃一批特色商業后街,合理安排“后街經濟”的空間布局、業態結構、發展規模,以彈性留白的方式對每條后街精細規劃,明確其功能定位和責任主體。其次,探索“主街+后街”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制定《商業中心街區管理辦法》,將后街納入適用管理范圍,強化主街與后街空間布局聯動與業態資源統籌,為商圈整體協調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在管理資源支撐方面,通過打破商圈各功能分區內的街道邊界及公共區域紅線內外邊界,促進行政區與功能區緊密結合,并由各區政府整合管理資源,推動跨越職能范圍的市政市容環境一體化管理,實施全區域、全路段管理。
優化街區更新改造路徑,因地制宜推動后街建設。首先,規劃與策劃結合,先行示范帶動。培育和發展“后街經濟”應在整體規劃基礎上,突出設計特色,先易后難,分步推進實施。借鑒紐約“開放條件評審”模式,允許商戶向管理部門提交獨立設計方案進行專業評審,對有利于街區公共利益,同時符合建筑結構、設計美觀、功能性等要求的方案,可通過協商確定相關建設條件,并由商戶向周邊居民、商戶進行公示。其次,以“微整形”重塑宜業宜居的空間形態。建議實施以人為本的空間重構來優化空間功能配置。借鑒波士頓經驗,從改造冗余道路、補全街角、消除多岔路口等切入點劃定外擺空間、綠地空間、休憩角落等多類公共空間。再次,挖掘街區在地文化,營造“一街一主題”特色場景。建議將后街景觀風貌和商業主體與在地特色文化要素融合,提升街區形象辨識度。可結合后街主題定位,對沿街房屋及商鋪進行建筑立面出新,設計店招店牌,加強符號、風格、色彩、品質的控制引導。
加強政策層面支持引導,培育后街特色品牌。首先,多渠道提供“后街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鼓勵各區設立“后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給予運營主體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獎勵、補貼等;成立后街品牌建設發展基金,吸引街區商戶企業、金融機構、社會資本等廣泛參與。其次,搭建后街品牌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議支持運營主體圍繞精品業態培育統一招商,為入駐商戶企業提供各項服務;搭建商戶企業交流合作板塊,促進街區品牌聯營,形成強黏性內容創新共同體。最后,以“制度+技術”支持特色業態培育。借鑒倫敦經驗,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落地后街,鼓勵商戶企業運用新技術跨界跨業融合,探索智能化、定制化、體驗式等新業態備案審查制,制定統一的審查細則;在安全和環境兩個底線上,鼓勵創新零售模式,簡化夜間經濟、露天市集等項目審批流程,對商戶經營時間和范圍、違規責任等制定發布管理指引并建立評估機制,在降低噪音煙塵、交通導流等方面給予技術和設施支持。
創新后街運營管理模式,提升街區精細化管理水平。首先,引入市場化機構統一運營管理。構建“政府搭臺,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后街經濟”推進機制,建議由各區政府牽引區屬國企與城市更新運營商組建合資公司,一方面,通過資源置換、市場化租賃等形式整合街區物業分散產權,為整體改造提升創造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由“后街經濟”建設管理部門購買商業運營和物業管理服務,統管分類使用,使運營主體啟動街區統一管理新模式。其次,探索多方參與的共治新模式。以黨群聯系社群構建共治共享格局,建議由街道牽頭組建包括商戶企業、駐地單位、居民等在內的聯合黨支部,成立實體化運行的黨建服務站,完善黨員志愿者隊伍,以專項行動和常規行動的形式共同參與街區管理維護、文化宣傳等工作;引導街區商戶自治,以問題為導向制定自治管理公約,防止惡性競爭、共建街區環境,以打分評優等方式加強正面引導。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國際銳評丨美國“膽小鬼游戲”暫停 市場“真正的擔心”開始
長久以來,美國任性的債務型增長模式,嚴重透支了美元信用,使美債問題成為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灰犀牛”事件。v[詳細] -
王磊:用好5.5G數字創新“加速器”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三大電信運營商5G套餐用戶總數累計達12.13億戶,我國5G用戶快速增長、5G網絡加速覆蓋,普及率的持續提升折射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活力。 [詳細] -
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唯一的新興經濟體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廣受關注。 [詳細] -
以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高質量發展
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做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的重要論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