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利用數字技術,越來越多的人克服了物理空間對自身的束縛,利用數字化工具在線完成各類工作,不再依賴傳統的辦公室工作模式,也不需要固定的工作時間,增加了工作形式的靈活性和個人發展的自由度。這些人被稱為“數字游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數字游民”入駐鄉村,從“數字游民”轉變為“數字鄉民”。當下,許多藝術家、科技工作者、創業者在鄉村建立工作室、實訓基地、創業小鎮等,成為鄉村振興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數字時代人才流動的新特征改變了人才進入鄉村的方式,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鄉村的宜居生態和人文情懷是吸引“數字鄉民”的重要因素,對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各類人才來說,他們可以在鄉村中體驗田園牧歌和炊煙裊裊,與此同時,數字化工具助力“數字鄉民”克服工作空間的約束,實現在鄉村完成工作,在線維持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
鄉村振興進入新階段,鄉村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鄉民”的出現,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不同于傳統的人才下鄉,相當一部分“數字游民”是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科技工作者、藝術家和創業者等優秀人才,連接了城市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市場等資源。這部分群體在縣域周邊工作生活,讓諸多外部要素溢出進入到鄉村之中。他們帶來的資本、技術、市場和運營理念等發展要素,不僅為既有產業提檔升級提供了可能,還推動了鄉村文化產業、特色產業、縣域電商等新產業形態的發展。
以農產品電商發展為例,農產品電商產業是“數字鄉民”大顯身手的重要場景。一方面,在農產品的生產端,需要有專業人才對農產品種養過程的標準和質量進行提升,以適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市場定位、產品包裝和品牌運營需要根據終端銷售數據和消費者偏好進行全方面的轉型和升級。近年來,許多位于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電商運營和直播帶貨公司紛紛派出工作人員下沉到各地縣域,對縣域的農產品電商進行整體規劃、整體運營和整體開發。這些數字人才具有高度的流動性,正是這個群體將鄉村、縣域與大中城市乃至全球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
要充分發揮“數字鄉民”對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需要進一步催化他們與鄉村要素之間的化學反應,推動這些資源與縣域社會和既有產業充分融合、共同發展。一是要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支撐平臺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等方式提升鄉村數字化水平。二是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各種平臺和渠道,推動“數字鄉民”與周邊的村莊和居民形成有效且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要充分發揮“數字鄉民”的技術和理念優勢,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縣域創業大賽等活動,為鄉村培養本地人才,將外來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在地化的內生發展動能。
(作者:宋慶宇 付 偉,分別系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多措并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詳細] -
釋放數字經濟促進就業的潛能
不久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啟動2023年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線上線下協同發力,多方主體參與聯動,助力高校畢業生及各類勞動者求職就業。 [詳細] -
堅持系統觀念 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