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文化市場需求規模擴張與供給潛能釋放相互促進,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注入文化動能。
從各種熱門演出“一票難求”,到知名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這些都是文化市場火爆的真實反映。在文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文化產業呈現出乘數字時代東風發展迅猛的顯著特點。首先,數字技術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數字出版、互聯網搜索服務等行業營收增速較快。其次,數字技術推進文化市場供需有效對接。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消費者搜集更大范圍的供給信息,也有利于文化企業面向更大規模的消費群體,從而為形成以需求創造供給、以供給引領消費的共贏格局提供有效支持。再次,數字技術改善文化消費體驗。數字技術催化“沉浸式”文旅體驗,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虛擬數智人“艾雯雯”帶領觀眾暢游中華上下五千年,不僅使傳統文化跨越時代的溝壑,而且也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使文化消費有了全新體驗。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其中之一就是要“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僅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成為值得思考的課題。
一是鼓勵發展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深化應用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以線上線下融合推進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發展。二是著力提高文化產品供給質量與規模。準確把握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圍繞兒童、青年、老年等不同群體,鼓勵進行富有創新性的優質文化產品研發與創作生產。三是多措并舉釋放消費需求潛力。發揮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建設的以點帶面作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舉辦文化及旅游消費促進活動,積極推進文化消費設施改造以及文化消費環境改善,形成文化消費需求釋放的推動力。四是推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鼓勵各地區立足資源稟賦以及產業基礎等特點,推動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優化整合,助力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系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詳細] -
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詳細] -
以系統觀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要求和決策部署,增強系統觀念和大局意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