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召開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梳理實施“百千萬工程”進展成效,總結交流經驗做法,部署下一步工作。
當前,廣州要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必須堅定自覺將“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尤其是在分類推進強區促鎮帶村,要做到統籌區的優勢、鎮的特點和村的資源,激發區鎮村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活力,推進強區促鎮帶村,把區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
區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樞紐,必須發揮區資源要素重要載體和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的重要作用。加快提升區的能級,立足本地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厚筑經濟發展盤。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中,提升區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承載力,提升公共資源、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讓大灣區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等更好服務鄉村振興。當好“一線總指揮”,統籌城鄉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農田保護、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城鎮建設、村落分布等,并根據各鎮(街)和村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實行分類施策。對水電氣、路網、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完善交通、能源、物流樞紐功能,重點加快推進區連接鎮村的道路、交通、物流和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鎮(街)是城鄉融合發展的主戰場,也是鄉村振興的增長極。必須加快提速鎮域經濟躍升,培育建設“千億鎮(街)”。立足各鎮(街)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建設一批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農業大鎮。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優化提升產業集群,完善產業園區功能配套,加快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推進特色優勢產業跨區域合作,形成一批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名鎮名品。充分發揮鎮(街)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構建城鄉良性互促機制,推動鎮(街)在產業帶動、資源互助、人才聯動、社會治理等方面互助互促,實現城鄉雙向流動。增強鎮(街)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強鎮(街)服務規范便利化和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構建網絡化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廣州村域面積約占全市78%,擁有巨量的建設空間、資源空間、市場空間、承載力空間,必須強化村作為發展主體的積極性,激發村發展潛力和后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緊緊圍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發揮各村特色優勢,打造優品稻米、綠色蔬菜、水果生鮮、精品花卉、生態畜禽、現代漁業等現代農業產業鏈,做大做強農業品牌。發揮廣州食品工業基礎實力較強的優勢,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結合廣州新鄉村示范帶建設,積極提升農村環境和景觀,打造一批精品民宿,促進休閑觀光、研學、科普、康養、會展等新業態發展,釋放農村增長潛力。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支持各地以村集體全資、控股、參股和多村抱團等形式成立強村公司,提升集體經濟運營的市場化水平。引入鄉村職業經理人,由“鄉村CEO”組建團隊進行公司化運營鄉村產業資源,推動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鄉村,鄉賢回農村,以人才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并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詳細] -
數字深圳建設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形態,它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生產要素,借助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正在成為全球科技革命的主要動力。 [詳細] -
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詳細] -
推動東北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坐標上,東北地區有著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加強科教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技創新協同配合,積極布局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攻關,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詳細] -
傳承長江千年文脈 聚合高質量發展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