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與“進”,相輔相成
作者:張厚美
在日前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綜合考慮經濟平穩運行、常態化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改善的需要,不設定過高的目標,但力爭高質量完成,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工作質效上來。筆者認為,生態環保工作不設過高目標,不單純追求量的改變,更注重質的提升,體現出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律的科學認識。
從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發現,“穩中求進”也是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比如,北京提出,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行動,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上海、江蘇、安徽、湖北、四川、貴州等沿長江省份提出,鞏固提升沿江岸線整治成果。這些要求都準確把握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要求。
“穩”與“進”,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穩”是主基調,“進”是大方向。“穩”為“進”創造時間窗口與物質基礎,只有穩定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果,才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進”為“穩”創造條件。當前,生態環境治理面臨很多難啃的硬骨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積極主動,謀求突破,才有“穩”的可能。那么,怎么落實“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求?
從“穩”的方面來講,堅持穩質量、穩基礎,防風險、守底線。下足繡花功夫,把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補強、潛力挖夠、基礎夯扎實,確保生態環境質量不反彈,堅決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在確保年度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的基礎上,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創造良好的條件。
應保持“穩”的定力,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要科學決策、審慎決策,把握好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推動質的穩步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
從“進”的方面來講,應當拉高標桿,高位謀劃、高效落實、高分交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歸根到底是為了改善人民福祉,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拿出有利于“進”的舉措。聚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的生態環保要求,解決好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加快布局新賽道,全力催生新動能,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鞏固工作成果、提升工作質效的基礎上,努力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