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斷線服務保障畢業生人盡其才
作者: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歧視,著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
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量與增量均創下歷史新高。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國各地疫情也時有反彈,無疑讓今年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多,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近年來,就業市場上學歷水漲船高,許多本科生畢業后都選擇讀研,一些學生因此會推后就業,由此導致的“累積效應”會逐年顯現。另外,隨著我國國力提升,尤其疫情防控走在世界前列,這一切,都增強了境外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的熱情。這可能都是導致今年高校畢業生增量明顯提高的原因。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在增加,學歷層次在提高,總體素質在增強,這也為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經濟發展人才是關鍵,吸引人才又能反過來推動經濟增長。各地應該認識到,在全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今天,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輕大學生是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是發展的包袱。最近幾年,許多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開展“搶人大戰”,應該說是極具戰略眼光的事情。各大城市應該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創造促進就業的環境,積極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自己的城市尋找發展機會。
從一些媒體報道可以看出,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在吸引大學生就業方面態度積極,措施也具體得力,很多城市出臺措施降低大學畢業生落戶門檻,建設公租房,并一次性提供租房補貼。一些地方還明確提出對給就業提供更多機會的小微企業,加大減稅減費的力度。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就業形態,這種靈活就業方式,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國家提出要推進靈活就業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維護靈活就業人員合法權益。各政府部門及相關平臺企業應該認識到,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保障,不但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也是其長遠利益所在。
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高校負有最直接的責任。各高校密切關注社會需求,提高培養質量,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前提。針對這一問題,國家近年來出臺一系列政策。比如,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壓縮學術碩士、擴大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就是從培養環節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因為專業碩士的培養,要求體現鮮明的職業意識與實踐導向,高校應該在專業碩士的培養中全面落實“雙導師制”,強化實踐環節。避免把專業碩士培養成了“低配版”學術碩士的傾向,切實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高校專門負責學生就業的機構和人員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切實加強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拓寬就業渠道,為服務學生就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另外,高校應加強對學生擇業觀念的教育,提高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幫助他們根據自身實際,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提高他們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